魏忠贤的机会来了!
虽然客氏出宫已是板上钉钉,没有丝毫余地,但东林党绝不能好过。
魏忠贤兼管东厂之初,在衙署内挂匾,上书“朝廷心腹”。皇帝更是赐密封章一枚,令其有事上奏可盖此印加密,恩宠无以复加。
他找到那枚密封章,亲自印在折子上,丝毫不理会呆立的客氏径直朝皇爷歇息的乾清宫弘德殿而去。
客氏知道自己即将离开皇宫,整个人失魂落魄,离开皇宫,她的依仗就没了,拿什么影响皇帝获得恩宠!
她所居住的宫殿名唤交泰殿,在乾清宫、坤宁宫两宫之间,客氏把她的“直房”(办公室)就设置在交泰殿的西偏房。夹在乾、坤之间,为的就是监视张皇后与天启帝的来往。
此时,她的目光落在乾清宫的方向,同时也是魏忠贤前往的地方。
魏忠贤走的并不快,他在盘算自己该如何反击,让东林党伤的最深,最疼。
东林党突然发难让他始料未及,自熹宗登基,外廷与内庭各行其是,双方有冲突但都在克制,魏忠贤甚至还拉拢东林党人,对方也没有表现什么,只是客客气气的拒绝,没想到倒戈一击,干净利落!
魏忠贤的脚步猛地一顿,他想到了自己为什么会处于下风,连还手的力量都没有,那就是即便他掌握了内庭,可外廷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自万历年后,锦衣卫与东厂几乎成为空壳,死撑着门面,其实内
里已所剩无几,不能委以重任。
朝廷话语权完全落在外廷手中,由于长期的惰政,外廷接手了包括军队在内的所有权柄,现如今皇爷年幼,又没有老皇爷的手腕,拿什么跟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文官讨价还价!
自己单单依靠皇爷的宠信是不够的,拿到东厂这个特务机构也是不够的,想要不被人捏着脖子,就要在外廷建立起能够抗衡东林党的势力!
混迹宫内半生的他知晓,这大明王朝,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事情上,都是皇帝说了算的。
明朝这部国家机器运转了200多年,限制着皇帝为所欲为的有三宝。一是礼法,也就是孔孟的那一套。不过纸面上的大道理很难约束大活人,所以就有了第二宝——祖制,是自朱元璋以来的历朝祖宗定下的制度。但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它本身不具备紧箍咒那样的无限法力,因而就有第三宝——建言机制,这是皇帝与廷臣在长期共同执政中磨合出来的一套体制。
礼法上的大道理谁都能用,祖宗制度也因人而异,剩下的就是建言了,而建言前提就是在外廷生根发芽,获得人脉。
皇帝你可以胡闹,但臣子我也可以批评。你可以不听批评,但你却无法消灭批评。因为批评的机制在,为批评而设立的官制在,谁也不敢把它取消了。就连对廷臣的批评最感到厌恶的老皇爷(万历皇帝),也只能以
不视朝来躲开批评。
虽然也有残暴的“廷杖”,但以风骨著称的明臣会怕廷杖?他们巴不得打在自己身上,以此流芳百世。
魏忠贤考虑着其中得失,掌控内庭不难,但想入主外廷就要面对朝臣的言官,东林党把握着喉结,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群起而攻。
忽地,他露出笑容,自己怎么忘了他,这不是有给他挡在前面的人嘛,陕西副总兵王昭,检举东林党人恶行,有王昭顶在前面,自己就好暗渡陈仓,招揽外廷官员,自己一个司礼监秉笔,还愁招揽不到人手?东林党人是多,可能覆盖整个朝廷!
“这个王昭,真是咱家的福星。”
魏忠贤勾起嘴角露出笑容,王昭的奏章中举报东林党人恶行,并请求派兵支援,其中还有一个小小请求,希望撤营立军,自己把本子递上去,到时候东林党定会恨上王昭,鹬蚌相争,就是他这渔翁得利的机会。
“东林党那帮老狐狸,想弄垮咱家,咱家就让你们先走一步!”
魏忠贤眼中露出寒光。
他觉得东林党那些文官,就是祸国殃民的蛆虫,如今还想除掉他与客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
他魏忠贤可不是任人拿捏的主儿!
秋风瑟瑟下,穿着锦绣棉袄的中年太监缓缓向着乾清宫走去。
东林党人未曾想到,内庭一个不起眼的太监会成为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最大拦路石,他们此刻正沉
浸在宏图伟业的理想中不可自拔。庞大无比的东林党在外廷已然没有任何敌人能威胁到它。
谁会在意皇宫中的一个太监呢,哪怕他是秉笔太监。
翻开明史,外廷斗死的太监还少么。更何况是极具斗争精神的东林党人。
太监爬得再高,也高不过皇帝,谁也不曾想过,一个名不正言不顺。本来是伺候人的人,凭什么一跃而成为政治主宰者,在三年后对他们进行大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