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css=tent_ul
傅永宁的神色有些疲惫。
他坐在曾淑对面狠灌了一口茶水,然后道:“我原想着入宫去求见太子殿下,但宫门紧闭,未召不得入内,所以后来我去了一趟永安侯府。”
“然后呢?”曾淑有些紧张地问道。
傅永宁看着她,声音低沉地回应,“永安侯府的管家左右搪塞,就是不把陆擎请出来,”他下了结论,“陆擎不在府内。”
曾淑下意识地抓着被褥,“不在府内?!”
她刚开始还有些回不过神来,但说完这句话后便反应过来了,永安侯陆擎是皇后的亲侄子,太子的表兄。在如今陛下生病,皇后和太子把持着宫内的情形下陆擎无疑是最受他们信任的人。
如傅永宁这等外臣,靠普通渠道已经进不了宫了,但是陆擎还是有办法的,这也是傅永宁在宫门处碰壁之后找他的缘故。
偏偏在这个时候,陆擎不在府内。
而且听傅永宁的意思现在永安侯府的管家还遮遮掩掩,不想让人发现他们家侯爷不在,这很明显是有问题啊。
皇帝病了。
太子命关闭宫门,谁都不见,而太子的表兄永安侯陆擎神秘失踪,府内管家搪塞遮掩,不肯实言相告……
“出事了吗?”曾淑迟疑着问道。
傅永宁却是摇头,“暂时没有,但为保万全,我们还是要早做准备,你明日就下令关闭府门,让府里的人都警醒些,如今情形不明,府里的人无事不要在外走动。”停顿了一下,他又道:“尤其是荣王府和敬国公府,若是他们派人来了,不要让他们和母亲接触。”
曾淑:“……”
“好。”她郑重答应着,“我会让人看着他们的。”
她心里很明白,傅永宁小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子的侍读,这些年来广宁侯府与东宫也往来密切。虽然在他们去了边城之后这种关系在表面上淡了些,但私底下却联系得更为紧密,他们早就打上了东宫的印子。
所以除非是傅永宁决定背刺东宫,改投荣王以谋求更大的好处,不然他们一家就是更倾向于太子继位的。
至于荣王和敬国公府那边……
这也是京城勋贵世家的老把戏了,不会把希望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广宁侯府明面上支持东宫,拒绝了荣王的拉拢。但实际上两方还有亲戚关系在,将来若是荣王登基,那么有老夫人这层关系,广宁侯府也不会走到死局。
不但广宁侯府如此,其余的公府、侯府也大抵都有保命的手段,让他们在一代又一代的皇位继承之中保全自身。
如辅国公府,虽然和太子、荣王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把孙女儿嫁到了陛下的母族承恩公府,近些年又娶了敬国公府出身的媳妇。他们家的女儿、孙女儿嫁的也都不是无名之辈。
敬国公府就更厉害了,有丹书铁券在手。
不过有得必有失,历代想要争夺皇位的皇子也不是傻子,这些勋贵世家们若是左右逢源,不肯压宝,那么便不能捞得最大的好处。这样一来,若是本身没有非常出色的子弟,那么自然便会在皇帝、朝臣等的打压下一代不如一代。
比如曾淑此前见过的开阳伯府。
所以在这个微妙的时机,他们不能出错,于是第二日,曾淑就在各处加派了人手,虽然不至于关门闭户,但也不许胡乱走动,有懒散惯了的不听,当场便被拿下丢了差事。几次之后下人们也都知道了厉害,规矩了许多。
至于登门拜访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曾淑统统拒绝了。
府内的变化自然瞒不过老太君和老夫人。
傅永宁在外头不知道忙碌些什么,一直没有回来,老太君就把曾淑喊了过去,语气有些凝重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她的身子本来就不太好,这一年里已经不理事了,所以府内的变动她虽然知晓,但并不明白确切的缘由。曾淑和傅永宁平时也不怎么拿事情烦她,所以这次的动静她就知道得晚一些。
但大半辈子都在京城,从王府到侯府的她已经感觉到了不对。
于是便把曾淑叫过去询问。
曾淑苦笑道:“老太君,是如今外头情形不太对,于是侯爷和我便决定拘束着府里人,免得惹出什么祸事来。”
接着她就把最近的事情说了一遍,从宫门紧闭,到敬国公府来人,再到太子的表兄弟永安侯陆擎不见踪影……
老太君安静地听着,到最后长叹了一口气,“我还以为只是陛下病了的事,没想到这里头还有许多波折,你们做得对。”她语重心长地道:“咱们这样的人家,讲究的是世代的延续,而不是一时得失。”
“荣王……”
老太君沉默了片刻,然后道:“你年纪轻,有些事啊可能不知晓,你可知当年我为何要聘钱氏女为媳?”
曾淑愣住了,没想到老太君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过这也是她觉得有些奇怪的地方,因为她嫁过来这么多年,看到广宁侯府老太君和傅永宁这两个主事的,其实都对敬国公府不太亲近。表面上的礼节是到了,但更深一层的联系却是避之唯恐不及。
不管是之前傅永宁娶妻的时候断然拒绝了钱家女子,转而娶了她,还是后来不亲近老夫人、钱姨娘、秋姨娘、杨姨娘、傅敦等等和钱家有关的人。甚至她刚嫁过来的时候,傅永宁还支持她从老夫人的手里拿走了管家权。
母子两个互相看不对眼,傅永宁更是一点缓解的意思都没有。
这次敬国公世子到访,舅甥两人在书房商谈之后更是不欢而散,广宁侯府这做出来的一桩桩事情,都像是在和对方撇清关系。
而老夫人却是不知情的模样。
她老人家还心心念念着两家亲如一家,不止一次提出要去宫里拜见亲姐姐钱贵妃娘娘,以前想要给傅永宁求个官职,后来想要通过对方,立傅敦为世子。
既然如此不想和对方扯上关系,只愿意维持表面的情分,当年老太君为何又要为独子迎娶老夫人为媳呢?
“当年……”
“你可知道,陛下并不是嫡子?”
这个曾淑小时候听祖母说起过,于是点头道:“小时候听祖母说起过,陛下非嫡非长,于潜邸时声名不显。但是当时排行前列的几位皇子相继出事,陛下这才被先帝和朝臣注意到。”
老太君满意点头,“不错。”
“百年前,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先后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略有起色。那个时候□□已逝,在位的是太宗,也就是七十多年前,当时的太子乃是太宗的嫡子,自出生后便被立为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