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
赵康年抬头对月,无尽的疲惫感袭来。kΑnshu5là
他知道赢霄亲征之举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些年他这君王受到了太多的非议之词。
赢霄急切的要证明自己,是一位明君!
只是赵康年却是想不到,赢霄竟然如此的激进,才刚刚抵达大西林,就一人独断做出了如此决然的决定!
一战定乾坤,若是胜了自然是好事。
但一旦吃了败仗,整个大华国都承担不起。
忽然,赵康年生出一种彷徨的感觉。
他力争成为大国柱,到底是对还是错?
犹记得当年,他刚刚升任国柱的时候,赢霄那年才十三岁,就是贺千秋手里的一枚棋子。
看见贺千秋,都会瑟瑟发抖。
那时候,上京只有两道声音。
贺千秋,宁九!
那时候宁九几乎不会反驳贺千秋的声音,赵康年就不满意了,你才是大国柱,凭什么忍让贺千秋,就因为贺千秋执掌大军,怕死?
既然做了天子堂的国柱,做了大华国的国柱爷,又怎么能怕死?
赵康年觉得,让他来做大国柱,这个大华国定然会不一样,会焕然一新。
北方崛起了一位年轻将领,逢战必胜。
这个年纪不过才二十出头的将领名字很快就传到了上京,只是没多少人在意。
整个大华国,三千万兵马,有的是能打仗的将军!看書喇
不过区区一个毛头小子而已,何须挂齿。
但他赵康年却是认为,此人定然有一番大作为!
而且,以他对这个年轻将领的分析,是那种坦坦荡荡之人。
他没看错人,这个人是,
宁君!
在同一时间,赵康年又秘密联系了少年君上,问十三岁的赢霄,你想不想做大华国真正的君上?
赵康年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年仅十三岁的赢霄,怯弱到不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怯生生的点了点头。
从此,他赵康年,宁君,赢霄三人的命运就系在了一起。
赢霄一直很懂事,知道听他的劝谏做任何事情。
避如,给宁君封王!
从大华国建立国祚开始,北方一共就只有一任王座,后来再没封过王。
原因很简单,北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大华最强的军队。
若是北方有王,将会是大华国的一大威胁!
但宁君以北方三元大元帅的身份,打胜了北伐之战,其功劳彪炳之处,不亚于从龙开国之功!
可封王了。
就像是,在目前局面下,带着大华军队打赢了西崖王庭一样。
但也仅仅是可封王!
也可以不封。
赵康年却是认为,必须封王!
于是,赵康年一方面联系宁君,私下让北方将领,联名上书天子堂请求封王!
一方面,告诉赢霄,打败贺千秋的机会来了。
宁君封王,来上京受封。
依靠宁君,对付贺千秋!
这个时候,赵康年多年的隐忍已经得到了回报,四年前他看中的那个年轻将领,终于走到了足以和贺千秋抗衡的地步。
距离君上掌权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而他赵康年,也终于是可以一展抱负。
后来的事情都按照赵康年设想的走,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宁九终究是老了,到了垂危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