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春来到
在秦奋的记忆中,过春节还是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一临近过年,爸爸妈妈就忙碌起来,开始置办年货,而孩子们则兴奋地围着他们转。对于儿时的秦奋来说,过年首先意味着能够吃到好东西了。其实,所谓好东西,不过是花生、糖果、糕点之类罢了,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这些东西平时不易吃到。当然,还有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有年初一早晨的水饺。
秦奋对过年的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至少从上中学开始,过年就不太能让他兴奋了。节日是应该热闹的,不热闹不成其为节日。尤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基本上就应该是狂欢节。
就热闹程度来说,现在的春节也大不如从前了。从前的春节,从除夕到元宵,连续半个月,是一个长长的节日,到处张灯结彩,鼓吹喧天,开庙会,演百戏,一片喜洋洋。冬去春来,这个农业民族的休整期即将结束了,春节是一年忙碌开始之前的最后的狂欢。相比之下,现在的春节,不但时间短多了,而且欢度的方式也相形见绌,庙会、游乐、宴席都成了商机,失去了普天同庆的民俗意味。
单身大龄青年的秦奋不免会成为话题:
“奋,怎么自己回来的?啥时候带媳妇回来?”
“奋,你妈可天天盼着抱孙子呢。”
“奋,一个月挣工资多少钱?买房子了吗?”
“奋,找到媳妇了吗?”
“奋,前村有个杀猪家的二姑娘,人长得不错就是没什么文化,我给你说说媚?”
秦奋每天都不敢出去见人,每次听到他们问这问那的,他的脑袋嗡嗡的。。。
现如今的春节都是流于形式,氛围远远不如儿时的年味浓烈:
小时候只要是进入腊月人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马上就要过年了”感觉说话当中就迎来了年。
秦奋妈也开始各种计划,今天准备啥明天准备啥,直到迎来真正的年,似乎所有关于年的事宜才会一件件准备妥当。
秦奋姥姥经过休养,虽然还是不能下地,但是疼痛缓解了很多,跌伤处只要不碰到就不再疼了,看到姥姥有所恢复,脸色比一年前红润了许多。
“姥姥,在过一段时间,你就可以下床了”
“嗯,下床也不能走路啦”
“没事,我推着你,天天带你出去转”
“哈哈,你不去上班了?天天转?”
姥姥笑得合不拢嘴,秦奋只要回家就会去看他姥姥,陪她姥姥说说话,天气好费时候便会推着姥姥出来转转晒晒太阳,街坊邻居的老婆婆看到姥姥都会打招呼:
“你出来了?身体好多了吧”
“是呀,好多了”
“哎呀,你真有福气,外甥都怪孝顺。”
“你也有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