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宏昌每天吃了睡,睡觉吃。胡天海地不知道时间流失,清醒的时间很少,不是躺摇篮撸狗,就是躺摇篮默默思考,母亲每天上午弄柴火,下午打猪草。这事母亲熟悉,以前娘家也干这些,年纪小的时候放过牛。父亲每天掏土地两边的排洪沟,有老妈加入,父亲轻松很多,至少不用每天摸黑砍猪草,母亲半下午回来一趟给小宏昌送饭。然后到菜园把牛皮菜弄来和猪草一起剁碎,吃完晚饭直接装锅就行了。这年头猪是黑色的,一年半载养不大,差不多需要2年才能出栏。效率很低。主要还是营养跟不上,没有玉米和红薯喂猪的时代,也没有饲料喂。养猪养鸡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经济来源,粮食用来吃的。养猪养鸡才能卖钱,换家庭需要的油盐酱醋。
主要花销还是化肥,农药,每年家庭开支的大头。棉花油菜卖了之后基本存信用社盖房救急用。现在工业品还需要票据才能买,农村搞不到票据,买不到那些东西。自行车都买不到,真正买自行车要88年以后。现在赶集还需要甩火腿翻山越岭走近路。公路有,需要绕很大一圈,村里除了牛车也没其他交通工具。拖拉机也有很少出现在公路上,拖开机基本是镇上砖厂送砖头的。
早上越来越冷了,开始打白头霜了。小姑妈没有出门,专心在家绣嫁妆,红盖头,枕头,被套鞋子都要绣。衣服是找人做的蓝色中山装,没有解放前讲究了,是套新衣服就行。再过几年嫁妆都直接买了,没有仪式感了。
小姑妈是家里最小的,平时针线活轮不到她做,所以差劲得很,做双布鞋都困难。现在时不时找婆婆请教。婆婆针线也不好,不过养大四个儿女几十年下来经验还是有的。只是她也不会绣花,毕竟不是正宗地主家小姐,没有受到这个方面教育。
大姑妈出嫁就没绣过嫁妆,做身新衣服就算嫁妆了。那个时候困难,请亲朋吃桌酒席就算见证结婚。大姑妈陪嫁就一个柜子,一身衣服,然后吹吹打打就出嫁。小姑妈情况好很多,陪嫁多一个抽屉,多一床新的棉被两只枕头,让她不得不学绣花。被套枕套不绣花做新娘用品很难看。夫家亲戚专门要看新娘子针线活的,能不能给丈夫孩子穿暖,要对新娘的针线评头论足一番。以前没有陪嫁的时候,新娘也要绣盖头和鞋子,让夫家亲戚看看针线手艺。二十一世纪这个风俗就消失了,那个时候女人很少会做针线了。即使有这些东西也没人评头论足了,大家伙都知道东西都是买的,当不得真!
小姑妈现在很急,很多东西没绣好,只能早上把亲妈抓壮丁,去帮她绣,毕竟亲妈陪嫁也有一个柜子两床棉被两幅枕头,都是绣过的,过来人。亲妈手艺还可以,毕竟经过婚礼急训过的,手艺的外婆亲自教的。外婆以前专门帮人集训准新娘针线的,手艺错不了。
不过婆婆也不是没手艺,婆婆的手艺剪纸,结婚男方总要布置新房需要用红纸剪喜庆的图案贴新房里。这手艺儿子能用上,女儿用不上,婆婆对小姑妈爱莫能助。要说婆婆不喜欢小姑妈是不对的,作为年龄最小的幺女,总能得到更多的宠爱。就算小姑妈结婚以后婆婆也经常掏钱买东西去看望她幺女。大姑妈就没这待遇,婆婆基本空手去大姑妈家,时不时还带小宏昌这个尾巴去混吃混喝。只不过大姑妈看得开,从来不计较这些,逢年过节也没少孝敬她,她和公公待遇基本一样。
大姑妈做事公平,小姑妈就感性很多,虽然孝敬也差不多,但是每次回来都喜欢和大伯家坐坐,父亲要是不去请她基本不会过来。小姑妈对父亲意见很大,心里膈应。不过没影响下一辈之间的交往就是了,小姑妈基本就是她的行为只代表她的态度,不代表家人态度。家里人该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她不管。
贵哥放寒假了,凤姐还有几天也要放假了,要过年了。天气越来越冷,小宏昌睡不上摇篮了,因为摇篮里保暖效果不好,整天窝房间。农活基本忙完,父母可以睡个懒觉。房间里没人看着他,只是尿急呼叫响应延迟问题突出,搞得他不得不尿床几次。好烦啊!婆婆年龄大了,耳朵不太灵光,呼叫好几次都没听到。还是贵哥听到帮忙换尿布,烦人了啊!湿尿布冬天很凉快的好不好?这么搞要出问题的,要出大问题的。难道自己换尿布?没听说有这样的小宝宝啊。土墙隔音效果还是刚刚的,要累死宝宝吗?这条件太差了!能不能把窗户开大点?这么呼叫很废嗓子的好不好!
还好农活忙完,父亲接过打猪草的活,母亲和婆婆紧急给他找来小棉衣,不过这小棉衣也可以当棉大衣穿了吧,这玩意肯定是三四岁小孩的用品,肯定不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穿的,很明显是旧货。应该是贵哥用过的,有很长历史了,应该是凤姐用过再传给贵哥,然后传到他手里了。估计以后还要传给老二,真是一件衣服代代传啊。没办法,这个年代就这个条件,没让我穿百衲衣就不错了。百衲衣就是每家每户去要块旧布,然后缝成衣服穿,据说小儿穿了辟邪。百衲衣穿起来很尴尬的,五颜六色的很难为情的,长大了都要被人拿出来说笑话,说不定还会说她们贡献的是身上哪块布料。
穿上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