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能接受,因为按照卓玛的八卦说法,清朝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后人,为了报复朱棣后人而建立的朝代。
当然这是阴谋论的说法,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明清交替之际就是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比如为什么明朝末期有那么多地位很高的将领叛变了,为什么最后吴三桂要打开山海关。
其实这些明朝将领有很多选择了,比如投降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比投降满清鞑靼要好多的吧。
可他们这些明朝将领就是投降满清,最绝的还有满清还把吴三桂在内的三位汉人封为了藩王,并且容忍他们拥兵自重。
如果不是康熙后来的削藩政策,这种一个朝代刚建立,就大肆册封易信藩王的做法,是不是很像中原政权的做法。
有人说明朝之前的蒙元也有分封的先例,但是蒙元一般都是有亲属血缘关系的才册封,他们可不册封没有血缘的外人。
要知道成吉思汗的儿子多,孙子更多,毕竟当年的蒙元在打天下的时候,人口繁衍方面还是很奔放的。
而册封没有血缘关系的藩王,只在中原政权中出现过。
但是一个算是从关外入侵到中原的外族,怎么就学会了册封异姓藩王呢?
并且还有一点,那就是清朝进入关内后,就好像对明朝政体很熟悉,基本上直接用了三省六部制,并且各种政令体系几乎很少改动。
这就更奇怪了,你如果说满清学习明朝的行政体系,这可能说的通,可是上来后几乎照搬的用,这就不对了。
还有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执意要让全国上下留上满族的发型,这也有点怪异。
总之如果按照卓玛的阴谋论下来,清朝和明朝就应该算是一个朝代,尤其是后来的闭关锁国,似乎也像是回应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打住!”张元平受不了了,因为这种阴谋论的推理很容易上瘾的,会让你不自觉的想要知道假设会不会是真的,从而主动的去挖掘大量的史料。
“咱们说案子行不行,卓玛的这种说法就是阴谋论,是从一个假定的可能开始的推理,别人想要驳倒你只需要质疑你的假设就行了。”
张元平苦口婆心的说着,桂左像是受到了启发,“可是我们要完成任务,为什么不尝试从假设出发呢?”
“说案子!”张元平很严肃的说道,他要把话题拉回到案子上,“现在最诡异的是肖童的死,尸体咱们也都看到了,身上没有多余的伤痕,头部的那一下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这就说明,肖童在死之前并没有发生械斗,很有可能是因为肖童的死引发的械斗。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偷袭了肖童,从而引发了肖家和李家的械斗。
结果就很简单了,只可能是李家人。
而后来发生的械斗,受益最大的是哪边的人?
还是李家人……因为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法不责众,责众必轻。
所以为了不让打死肖童的人受到太重的法律制裁,李家人想要用这种方法,让多个人平摊杀人的罪名。”
说完这些张元平看向桂左,他希望这种强行的抽离,能让桂左回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来。
果然桂左陷入了沉思中,他眯着眼看向前方,眼神有些涣散,这是人陷入沉思的表现。
“如果按照你的推理来说,这个打死肖童的人只可能是李金峰这边的人。那么李金峰的堂弟李金来就有很大嫌疑了。”
“吃饭喝酒有便宜占,任何人都能是哥们兄弟。可是一旦碰上扛事儿玩命儿加借钱,就是兄弟也装不认识,所以我觉得不太可能……”
卓玛的这番话听说出来是朗朗上口,感觉像是她事先编好的,不过她说的也不无道理。
毕竟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容易借钱的地方是银行和网络贷款平台,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就显得不那么有人情味了。
有人会发现,找人借钱越来越难了,以前张口就能借到钱的兄弟,现在一听说借钱就变的推三阻四了。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毕竟现代社会网贷、信用卡、银行小额贷款,各种五花八门的贷款方式太多了。
只要你是个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缺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旦这个人到了必须要到借钱才能生活的地步,那么这个人的信用也差不多已经崩塌了,因此一旦碰到朋友开口借钱,少了还好说,多了一般人都很警觉的。
只能说大环境造就了现在的现实,人和人之间的借贷关系,逐步被一些网贷平台给取代了。
但是肖童到底是谁杀的这个问题,绝对不能草率的定在李金水头上,只能说他的嫌疑比较大,但却不是绝对的。
还有就是,桂左之前买的那辆日产坦途,很有可能是李金峰杀李嘉伟的作案工具,现在李金峰在看守所里,之前坤叔和卓玛跟他接触过。
这是个聪明人,想来在他老婆完全跟他撇清关系前,他是不会承认杀了李嘉伟的。
案子压着案子,同时桂左觉得,李金峰这样的身价,肯定跟肖童有点交情,毕竟都是一个村子里出来的,大家也都混的不错。
一个地产公司的销售总监外加地产公司的股东,另一个是垄断青山镇液化气市场的大佬,两人的身家相当相互间至少是朋友,毕竟他们都是生意人,所以敌对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