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奇迹!这就是奇迹啊!(中)
郑大嫂一拍自己的脑袋:“我这人,怎么忘了给刘老吃饭了?”
冷寒辉很快就解决了郑大嫂带来的所有饭菜,就连盛放红烧肉的那个大碗,都被他用菜汤涮了一遍,喝进了肚子里。
一丁点的浪费都没有啊。
“那大碗里还有好多油水呢,倒掉可惜了。”冷寒辉看着大家那怪异的眼神有点尴尬地解释道。
因为啊,他的这一番动作,除了石城光见惯不怪了,其他人全都看得目瞪口呆。
冷寒辉洗干净手,从那个巨大的旅行包里,拿出了一个檀木盒子。
看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盒子放在沙发上,沙发就被深深地压下去一个大凹坑。
“这盒子这么重?里面是什么东西?黄金吗?”秋雨凝好奇地问道。
冷寒辉没有搭理她,从自己的腰间拿出来一个钥匙串,找到一把铜钥匙,打开了那个很大的“拦门虎”铜锁头。
“哇,一个小石磨,真好玩!”小房子很好奇地喊了出来,随后看看正在给刘老鼻饲的郑大嫂吐了一下,不再说话了。
冷寒辉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小小的石磨放在木头茶几上,仔细地用一把小刷子在本来就很干净的磨盘上又细心地刷了一遍。
这才从檀木盒子里拿出了那个装着三副《七还散》的药袋子。
这三副《七还散》各自不同。
一副是正方的《七还散》,一副是减量的《七还散》,还有一副是加量的《七还散》。
师祖叮嘱过他:“如果单单是延长寿命,而且事情不太紧急,只要病人还没有到弥留状态,那就使用正方《七还散》。可以保住病人十天的寿命,到了时辰,他立刻会结束生命。
使用加减的《七还散》,前者是在紧急的情况下使用的方子。加量以后的方子病人服用后只有七天的存活的时间,因为,这方子是弥留期间的病人服用的方子。
他本身的脏器已经衰败不堪,七天是个极数,如果病人的脏器还有一丝生机,那么活到十天也有可能。
减量的方子是用在虚不受补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或者女子病人的身上。减少了的药物是女子本身不太缺少的部分,高龄老人是同样的道理。”
就在冷寒辉正在解开药袋子的时候,刚刚鼻饲完的刘老突然发声了:“不要!我不要服药……”就是这几个字的一句话,让老人家费尽了力气,再也说不出其他的话来。
病房里一片寂静。
很久,冷寒辉才明过来,这事坏在秋雨凝的身上!
这丫头一进门的那一通嘴炮,全都被刘老听得清清楚楚!本来盼望儿子来看看他的一点点希望,被秋雨凝的那段刘老的儿子“真不是个东西”的话,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了个透心凉!
他的儿子在他生前根本就不打算来看他了。
这让老人心如死灰。
秋雨凝也明白过来,她的脸上显露出十分难过的表情。她知道,自己的嘴没有把门的,光顾着表达自己对那个刘君的不满了,忘了刘老的感受。
“都怨我!从一开始就怨我啊!”秋雨凝说话已经带出了哭音。
这个时候,没人会回答她的话,或者出来安慰她。
“还有啊,如果我早一点启动幸福苑的计划,早一点关注孤独老人的状况,也不至于出现好几起老人出事的事件。”
这是冷寒辉第二次听到秋雨凝提到幸福苑这个名词。上一次,就是秋雨凝介绍自己给郑大嫂的时候,她说过,要自己以后当幸福苑的院长。
不过,当时冷寒辉也没往心里去,那时候,连吃饭、住宿的地方还没着落了,还想着当什么院长?
那时,冷寒辉还以为这个幸福苑就是个小诊所一类规模很小的医疗机构。就是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幸福苑是个什么东西。
看到冷寒辉满脸的懵懂,秋雨凝看了一眼刘老,并没有先过去对老人劝说,还阻止了冷寒辉和郑大嫂想要过去劝说老人的意图,而是说起了幸福苑。
“辉子,现在我要和你说说幸福苑的事情了。”秋雨凝脸上严肃起来。
“成立幸福苑的想法是我到老城坊社区工作以后就有的。只是因为当时工作上千头万绪,一切都要理顺、解决好,才能顺利执行上面的安排。
所以,这个想法在好长时间里就只是个想法。
直到前不久张秀琴,张奶奶,还有周涛,周叔。两个人前后脚出事了。张奶奶死去将近两天,才被邻居发现,而周叔如果不是一位医生发现,已经在湖心亭里被冻僵了。
还有刘老,如果幸福苑早早成立了,老人家进入了幸福苑,怎么可能发生现在这样悲惨的事情?即便他的儿子不孝,不管他,幸福苑里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们也会及时发现他的病情,及时进行抢救。
对了,冷寒辉,幸福苑就是把那些孤独的老人们集中起来进行照顾的福利院。这个福利院应该有一个医疗室,你如果将来成为幸福苑的院长,就要兼任这医疗室的主任医师。
算了,不说这些了,以后有时间我给你细说,现在,你马上配药,劝说刘老服药的事情交给我了。现在,你立刻动手吧。”
秋雨凝说完,转身来到刘老的病床旁边,轻轻握住刘老的手,轻声道:“老人家,从现在起,我就是您的孙女,可以吗?”
冷寒辉听到秋雨凝这么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丫头真的非常聪明。
这人啊,就是社会动物,这一生里总是需要有个同伴的。比如妻子和儿子、女儿以及兄弟、朋友们。
不然的话,就是你有再大的成就,连一个吹牛的对象都没有。
你有了苦恼,连一个可以倾诉的亲密的人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哀!
有些不方便和别人说的话,也需要一个亲近的人来倾听和给自己出个主意。
即便是那些大女干jian大恶之辈,也有几个三亲两厚的人,比如,秦桧,在商量害死岳飞的时候,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之下。
所以,就有了一个成语:东窗事发。
刘老这辈子交往的都是文友,而文友大多有个特点,那就是凡事看得很开,你告诉他自己要死了,他们或许会感叹一声,继续自己的写作,当然,也很可能真的来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