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

而且在下还可以透露一点信息给晋王,晋国秘密派了孔夫子前往秦国,本意想与秦国结盟共同以付楚国,这在下并无异议。

只是晋国此谋,却也牵一发而动全身,齐国会如何思虑此事,是坐看晋国称霸而无动于衷,还是会横加阻拦。

而此时秦与晋结盟不成,秦国出兵秦晋边境,而楚国大军已聚结完毕,晋国二十万大军进退失据,那么试想齐国又会如何,难不成齐国会坐失此次伐晋良机吗?

此时你我两国成如此局面,已让晋国四面受敌,想来晋国朝中众臣也会明白此中之势,若晋国不存,何来他们的荣华与富贵。

所以晋国撤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要么顺利撤回,要么在此边境大战一声,败回晋国,想来若能回去一半晋国兵甲该已是万幸了。

可若晋国损兵折将,那么又如何解此危局。

若晋国能全兵而退,那秦国之危自解,齐国也不会轻言兵事,而北方诸候当然更不敢来侵扰一个强大的晋国了。

至于如何权衡,在下当然也不会让晋王为难。

若晋王同意,那么宋国不会阻晋国大军,只要回到宋王当初所倡议的弥兵之盟上,想来宋国既不会与楚结盟,也不会与晋结盟,保持着晋楚缓冲,至少可保几十年的平稳。

而晋王回到晋国自然可以把怨气发在小子身上,发一道召令,驱逐在晋楚人,并且不准晋国世族买卖楚人,这样一来,光是晋国的楚民,又何止十万。

晋王可以不花一毛,就为在下实现了对楚王的承诺,何乐而不为呢?”

王禅先是分析了此时晋国面对的局势,并且把郑与卫的立场分析的十分通透,而且还拉上了齐国以有北方的一些诸侯小国。

这样一来,让晋王听在心里也是一阵阵恐慌,王禅的分析完全是列国局势发展的路数,只要一国陷入困局,那么列国不会援手,反而会落井下石,继而会蚕而吞食,并不会有什么仁义可言。

若晋国与楚国大战,受前后夹击,那么秦国必然攻晋,这样晋国算是三面受敌。

而东面的齐国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会向晋国出兵,以图拓展,以扩大齐国封地。

如此一来,晋国很有可能有覆国之危。

若是时机一过,局势如此发展,纵是王禅也难与阻止。

毕竟这是一个吞没晋国的机会,楚国一直有心称霸,而晋国则一直是楚国的钳制,若能让晋国覆灭,楚王必然会挥军北上。

就算王禅不想与晋国一战,那么也无力阻止局势的发展。

而且最后王禅已经为晋王想好的策略。

若此次晋国无功而返,必然会心有怨气,那么驱逐楚人,也算是对楚国的一种抱复,如此一来,大批在晋国的楚人,自然就会回归楚国,而无须花费一分一文,而晋王也可以向一众朝臣交待了。

“本王此次误听奸人之计,还以为两相得益之事,可未曾想遇到鬼谷先生这样的对手,实在让本王心中恐惧,你的条件,本王答应了,但你也得通告宋公,不得出兵相阻。

至于其它条件,你再说吧。”

晋王是无路可走,没有选择,他作为一国之主,当然还是要为晋国长远考虑,答应王禅这一个小小的条件,可以让晋国体面的撤回,反而算是于晋国立了大功了。

若不然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还会带给晋国覆国之危,这是晋王不愿看到的。

而且王禅知他的难处,连如何应对,如何完成此条件的方法都给晋王想好的,让晋王不会失了颜面,有可下的台阶。

由此可见,王禅的谋算确实已经超出他的应对范围。

而他相信,如此小事,应该并非王禅真正的条件。

“晋王又误会在下了,在下并无它图,并不会再有其它条件,想来宋公也愿意晋国撤兵,若晋国混乱不堪,于宋国也不利。

所以在下只有此条件,也是在下为楚国谋算,若说晋国受敌四方,那楚王必然会觉得此是一个机会。

可列国相处之道,有的时候看似是机会,其实把握不好时势,反而会成为陷阱,就像晋国此次出兵,看起来十拿就稳,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晋国平顺,那在大周北方疆土也会稳定,楚国才有机会安养生息,至于将来之势,将来再说,在下此时也就不好说了。”

王禅是实在的人,不会让晋国太没有面子,也不会让楚国觉得有机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