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战场的检验,集群意识发现前二种全是陆地单位所组成的军团只有廉价这么一个优点了。
不管是战场适应性,还是攻击的手段、方式,还是应对敌人的攻击,全都不堪入目。
而第三、第四种军团,又以第三种军团更为灵活,可以应对多种战斗任务。
当然了,在大规模的战场之上,第三和第四种军团就没有了多大的区别。
围绕着指挥者组建军团之后,集群意识发现各个单位的攻击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多变了起来。
远不是它进行直接指挥时的那样,大部分都是直接将一大群单位向着一个方向就这么攻了过去,随后就全靠各单位个体的自行攻击了。
也不管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怎么样,更是不管单位个体的详细情况。
现在有了指挥者进行指挥之后,这样的情况就完全的变了,单位之间有了默契的配合不说,军团之间也有了更大范围的配合。
只是指挥者的能力、精力很有限,还做不到精确控制、指挥到每一只个体。
“增加指挥者的数量,和人类那样,让军团进行更多的分级呢?”
集群意识想到了人类军队的指挥体系,就准备参照一下。
它便用一个第三钟军团进行了实验。
将原本只有六只的指挥者,直接增大到了六百只!
平均下来,每只指挥者就只是控制四百多只个体单位。
经过战场的检验之后,集群意识发现军团的单位个体就像是有了智慧一样,知道提前躲避、也知道相互配合。
但是一旦某只指挥者死亡之后,其指挥的个体单位就会直接变成集群意识的直接指挥。
如果集群意识不加控制,那么这些脱离指挥者的个体单位,就只能凭借本能行动了。
这样的本能行动,在战场之上,不能提供有效的战力不说,反而会成为扰乱己方战线的根源。
最后经过反复实验,集群意识确定了指挥者的最后数量——一个标准军团(第三种军团备确定了下来)配备了六十五只指挥者。
其中,每个分军团都有十二只,除了一万追爆者和一万突击者各自有着两只指挥者之外,其余的兵种都只有一只,再加上分军团的两只。
最后所有的分军团加上十只军团级别的指挥者,就有了六十五只的数量。
值得说明的是,分军团的两只指挥者和军团的十只指挥者,除了一只是用来直接指挥的外,其它的全都是负责接替用的。
比如分军团的六十只指挥者有哪一只死亡了,那么分军团的另外一只指挥者就负责指挥这些没有了归属的单位。
如果分军团级别的指挥者出现的死亡,那么军团级别的另外四只指挥者就负责接替指挥。
为了确保指挥者能够将控制力精确到单个个体单位,集群意识更是为其配备了中枢节点的使用权。
虽然中枢节点本来的作用只是一种用于增加集群意识的思维力、计算力的建筑单位。
但是它通过人类的计算机受到启发,将其配给了指挥者,却是给它带来了莫大惊喜!
当中枢节点的使用权限配给指挥者之后,指挥者就能凭借着外接的强大计算力,成倍的增强控制和指挥能力。
也就相当于,只有十分之一的指挥者,外加一座中枢节点,就能完成六百只指挥者所能达到的战斗精度,甚至能更强。
从这件事,集群意识就知道它自身的各种单位还是有着很多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