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9章 能量配送

集群意识为了让光子能量在纳米机器群中更好的传导,让所有的纳米机器本身就拥有了能量传输的能力。

就好像光纤一样,让纳米机器的身体就拥有了光能传导的功能。

所以研制出来的纳米机器,在材质上会有着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随后,集群意识参考了地球人类的反应装甲技术,使用金属氢研制出来了一种新型的反应装甲——「金属氢释能装甲」。

金属氢释能装甲,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装甲,只有受到攻击后才会进行工作。

原理就是将一块块的用磁场束缚着的金属氢叠加在其它装甲的外面,然后让金属氢吸收来自敌方的攻击。

当金属氢吸收的能量达到当前压力的极限后,再次收到攻击就会被定向引爆,让金属氢爆炸的能量来作为该装置的最后一次防御。

不管是磁场的高压约束,还是定向引爆技术,都不是什么新东西,研制出来也比较简单。

只不过金属氢释能装甲和层叠复合装甲相比,是必须时刻功能,以维持金属氢的形态。

之前的能量装甲技术本就需要能量的时刻供应,现在多了一层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集群意识将目前的最新科技进行了一次整合,并研发出了些新东西后,决定再次建造一艘技术验证舰。

新的技术验证舰很快就被集群意识设计了出来——「行星级星际战舰」!

首先,因为能量供应的原因,加上纳米材料和舰体结构的最新科技。

所以行星级星际战舰的体型非常的大,在长度上就足足超过了之前最大的卫星级星际战舰一百三十多米。

行星级星际战舰的规格是七百八十米长,一百三十五米宽,一百一十二米高。

核心除了三个超级核心所组成的指挥阵列外,还有九个高级核心所组成的控制阵列。

指挥阵列和控制阵列的区别就如同“舰长”和“操作员”一样,各自负责战舰的不同任务。

动力上还是第三代可控核聚变反应炉,外加脉冲推进器系统,最高航速却是达到了每秒六千公里!

之所以最好航速能够提升了近一倍,主要原因就是集群意识将整艘战舰的能量进行了集中配置。

当行星级星际战舰在需要告诉航行的时候,就将绝大部分的能量全都输送进舰艉的主推进器系统中。

在这个过程中,战舰的其它部位只有最基础的能量供应,如战舰表层的金属氢释能装甲和探测传感器。

或者就直接关闭不需要供能的设备,如武器系统、能量装甲等。

反过来也一样,当战舰不需要最高航速的时候,就会将多余的能量配送到需要的部位。

在此之前,不管是流星级的太空战舰,还是跟随着船队远航的卫星级星际战舰,在能量配置上,都是按照“满能”配置的。

也就是将各个系统的能量供应随时都保持在了最高标准上!

当战舰不需要太多能量供应的时候,只能降低可控核聚变反应炉的输出,并将多余的能量用高温等离子体进行储存。

现在集群意识在行星级星际战舰上将能量的配送进行了优化,完全能够将整艘战舰的各项指标提升很长一截。

虽然对于能量的消耗一下子变得非常大,毕竟可控核聚变反应炉需要长时间的保持全功率运转。

但是这点能量消耗的缺点,对于整艘战舰的性能提升来讲,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在防御上,行星级星际战舰除了之前的层叠复合装甲、改良型能量装甲外和偏转护盾外,集群意识自然是将金属氢释能装甲给装配了上去的。

防御设施上,就变成了最外层的是三级半的能量偏转护盾,然后第二层是金属氢释能装甲。

改良型的能量装甲变成了第三层,第四层就是超厚的层叠复合装甲。

除了这四层防御外,最后还有一层算不上防御的防御系统——那就是纳米机器修复系统!

纳米机器修复系统遍布于第三层和第四层之内,包括舰体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