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舰体的战舰不是不能建造的更大,而是没有这个必要,毕竟生物舰体的限制还是很大的。
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生物舰体的坚固程度,能不能承载得起更大的附加设备、装甲。
如果从基因编辑方面进行升级生物舰体,那么成本也是不小的,和用全机械结构建造的战舰没有多少却别了。
估计到时候,生物舰体技术的唯一优点就是建造数量上的了。
而且,集群意识现在最新的两种星际战舰,不管是卫星级还是行星级,都是主力舰的定位。
那么,一种小型化的、用于辅助的战舰也就很有必要的。
因此,集群意识这才在实验生物舰体的时候,顺便补充了辅助战舰的空白——另外也是一种技术验证的战舰。
彗星级星际战舰那每秒一万五千公里的最高航速,用在巡逻和快速支援上是最好的选择了。
启源星系和启始星系的距离是三点二光年,彗星级星际战舰只需要六十多年就可以抵达,就是往返一趟也不过才一百多年而已!
因此,在卫星号驻守远升星、行星号返回启源星系接受升级改造的时候,彗星级就有必要建造一定的批量了。
反正彗星级的建造也不需要船坞,所以集群意识决定先建造个二十艘再说!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各战舰等级的关系。
彗星级驱护舰的等级是星系文明级第六代,而改造升级前的行星号行星级主力舰也不过是星系文明级第四代。
而更加久远、老式的卫星号卫星级次主力舰,更是只有星系文明级第三代。
没有中间的第五代,前面的第一、二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技术验证的关系。
如果按照一步步、一点点的升级,在这些战舰的前面或者中间,还会根据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而进行更新换代。
这也和集群意识现阶段没有敌人、对手有关,要不然它也就不会每次只是建造一艘技术验证舰,更不会在长时间没有进行军力建设了。
就算是现在的彗星级驱护舰,集群意识也只是准备建造二十艘而已,就这还是因为彗星级“太便宜”了的关系。
如果彗星级驱护舰的成本不是这么少,也不占用船坞的位置,估计集群意识也只会建造那么两三艘罢了。
想到星河中上一世的那些敌人,集群意识便将目光看向了星河深处。
在那群星闪耀的深处,那些星际联军的文明们,现在也不知道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希望到时候能够让我尽兴吧!”
此时此刻,集群意识对于生命星球和生命的追寻没有上一世那么偏执了,它只需要物质和能量,就能够一直发展并壮大下去!
如果用彗星级驱护舰的速度,赶到那些星际文明的范围,只不过需要六万多近七万年。
这和上一世相比,时间和速度上已经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因为它在上一世的时候,全靠二十多万年的堆积,才将意识网络延伸到三千多光年之外。
哪知道之后的文明遭遇与交战,完全就是集群意识单方面的被碾压。
要不是它靠着绝对的数量强韧的坚持了一两万年,估计也就没它现在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