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者所搭载的导弹巢因为大小的关系,聚变弹头的当量当然没有太空战舰的大,只有十万吨级。
现在集群意识所有的聚变导弹可不是地球人类的那种落后的多重叠加式的引爆模式。
而是直接在聚变弹头的中间设置了一个激光引爆装置,当激光引爆装置发射出高能激光,直接让聚变弹头的重氢进入高温等离子态,然后加上外围强磁场的高速压缩,就会发生聚变反应。
至于激光引爆装置和强磁场的能源来源,当然是由导弹的高温等离子体来供应了。
也就是说,如果导弹不发射(导弹发射的时候才会灌注高温等离子体),聚变核弹头也是不可能会被引爆的!
所以不管当量还是体积、乃至于保存,和之前地球人类的氢弹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就算是近二十米高的陆战者,其搭载的导弹巢,也是能够一次发射四枚小型的聚变炸弹的。
所以说啊,科技的发展所带动的效应可是非常大的!
在轨道上是运兵船中的指挥核心,指挥着地面上的登陆兵团对着宝蓝星的军队发起了进攻。
不管是战机还是机甲,在陆地兵团的攻击下,就犹如飞蛾扑火般,焚毁在了各式武器之下!
陆地兵团的推进速度基本上就是陆战者的移动速度。
不过因为兵力有限,就算每一架都能控制两三公里的战线,只有一千五百架的陆战者的控制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所以当陆战者们在空战者的配合下,对着登陆区域周边近千公里的范围行进了一来一回的两次扫荡后,就准备在登陆区域的中间建立一个区域控制基地了。
区域控制基地,就是对着周边一千公里范围有着绝对控制力的节点。
一但区域控制基地建成,那么就只需要一个陆地兵团进行驻守,就能控制住方圆一千公里的区域!
区域控制基地就是一座小型的军事基地,拥有着包括中型导弹发射巢、电磁轨道炮塔、补给站、维修站等在内的各种防御设施。
其组成也是模块化的、提前建造好了的,只需要从运兵船上投放下去,然后进行组装就行了。
所以待到第一个区域控制基地建成后,宝蓝星的这个平原就全部被集群意识所掌控住了。
接下来,每隔五百公里,就设立一座区域控制基地,一共设立了十五座。
区域控制基地的模块每个运兵船只有一套,也只有十五个陆地兵团用以驻守。
当十五座区域控制基地全部安置完毕后,宝蓝星最大的那块大陆,基本上有着三分之一都被攻占、控制了下来。
控制了这片区域后,集群意识将这片区域的幸存下来的双星人给聚在了一起。
不得不说,作为双星人的母星,宝蓝星的人口数量还是非常多的。
就算是经过了轨道打击,还损失了一大片区域,估计剩下的人口也足有五十多亿!
被占领的区域内,双星人只剩下了不到千万——那一百枚聚变导弹的爆炸范围内只有不到十万幸存者!
当集群意识占领的这片区域后,当然是将地下的幸存者给找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