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会盟结束后,赵武从宋国返回晋国,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垂陇设享礼招待赵武,郑国政坛最有权势的七位卿士——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游吉)、印段、公孙段,陪同在侧。
宾主分列而坐,赵武感慨道王宴请,这是赐给武的荣耀。请七位卿士赋诗,完成君王的恩赐,武也可以依此见识七位的志向。”
七子也不推辞,一一赋诗言志。
子展赋《草虫》的一段见君子,忧心忡忡。亦即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这是将你比作君子。对方存有一颗迫切期盼,焦急想见的心,足见对你的向往赞誉。”张孟评价道。
“正是。”赵武点头,“只是赞誉太过,我当场表示不敢当。身为郑国上卿,子展之所以对我如此推崇,乃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不想郑国再夹在我国与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弭兵是郑国乐于看到的,希望我们履行承诺,保护好盟友的利益。”
张孟点头,赵武说得很有道理,子展的忠诚由诗可窥见一二。
伯有赋《鹑之贲贲》的一段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伯有是郑国执政,竟赋此诗?”张孟很诧异,此诗乃是讽刺卫国宣姜淫乱而作,怎能登此大雅之堂?
“男女枕席之言,怎可逾越门房,何况是宴之野?”赵武说道当时便提出来了。”
子西赋《黍苗》的第四章肃谢功,召伯营之。列列征师,召伯成之。
《黍苗》所提召伯何许人也?为何子西要将赵武比作他?召伯之功何在?要想弄清诗的深意,必须对其作诗背景有一定了解。
周厉王暴虐无道,民不堪其役使。召公上报,民怨沸腾。厉王大怒,寻来巫师监视国人,但凡洞悉怀有异议者皆杀之。一时之间无人敢言,民众见面,道路以目。
召公劝谏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
厉王不听。三年后,国人将其流放,厉王死于彘。周王朝内外交困,奄奄一息。
厉王之子周宣王继位后,整肃法纪,修内政,攘夷狄,任用一批贤人能臣,史称中兴。召虎便是成就中兴之业的贤臣之一。为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控制,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地,命召虎带领徒役前往营造谢邑。营建完毕之后,随行者便吟唱此歌,赞美召伯之功。
“这是将你比拟为召伯,可见你达成弭兵居功至伟啊。”张孟赞道。
赵武说道国君在,武有何功可论?”
子产赋《隰桑》君子,其乐如何。
赵武回道请以最后一章作答。”最后一章——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隰桑》其实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名女子暗恋一名男子,为了他魂牵梦萦,见到他雀跃不已,却不敢表白。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为之牵肠挂肚,爱之深情之切,珍惜在心,何日能忘。尽管无法说出口,爱却顽强生长。
子产之意是夸赞赵武是名君子,与君子相会,自然心内喜悦。赵武以最后一章回应,则是说子产也是君子,他也心内仰慕,二人都是君子,指望来日相互规谏。
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子太叔是第一次见到赵武。他想借这首诗中男子偶尔邂逅美女,念念不忘的情意,表达对赵武的认可。
赵武回道子之惠。”意思是是与你初次见面,得以一睹风采,感恩在怀。
印段赋《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此诗旨在告诉大家,时光易逝,纵然要及时行乐,也不可忘记正事。娱乐之余,切不可把正业荒废,君子要认真警惕。
赵武回应道哉,戒惧常在,则家族可保。良言在心,则希望常在。
公孙段赋《桑扈》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意思是杯弯又弯,美酒甘甜,贤者交往不倨傲,万福来聚。)
赵武回道不骄不傲’,福禄怎能不来?如果能时刻记下这些话,恪守行为,即使想辞掉福禄,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这个享礼的级别真高,赋诗言志又有趣味,不枉此行啊。”张孟羡慕的说道。
“言为心声,通过言语可观各人志向。一番来往言谈,武也受益匪浅。”赵武感叹。
“太傅可曾在座?”张孟问。
“太傅一直陪同左右。”赵武说道礼结束之后,我二人还对此发过一番感慨呢。”
“哦?愿闻其详。”
“伯有似乎不太安分,说不定会闹出大事。”赵武解释道以明志,言为心声。他所赋之诗心怀怨望,对国君不满,而且毫不掩饰。这样的人怎能长久?”
“言之有理。”张孟也道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大有明珠暗投之怨恨。他在郑国地位仅次于子展,祸乱一起,恐怕牵连甚众。”
“即使没有造成大规模流血,他在郑国也一定地位不保,恐怕要流亡他国吧。”赵武说道。
“太傅如何说?”张孟想知道叔向的看法。
“太傅说,此人太过骄奢,恐怕不到五年就不得善终。”赵武回道。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不知郑国如何应对。”张孟又问余人呢?”
“太傅说,其余人都有几世可传。子展或许是最后灭亡的。他是郑国上卿,时刻不忘记国家,‘忧心忡忡’即是其志。不忘忧者知进退,时常自省,自然无忧;印段应该紧随其后。‘好乐无荒’即知乐而有节制,始终不偏离正事,必定不失民心。”
“说的好。”张孟赞许道帅既知人不可无忧,节制才能长久,定可长久保持家业,保有赵氏的希望。”
“多谢大夫教诲。”赵武毕恭毕敬的对张孟行礼。
第二天,赵武便吩咐停止细磨房椽(注制,卿大夫家的房椽砍削即止。赵武新居的规制,与天子的标准同列,实为僭越。)。木匠听闻赵武要依规制筑宫室,建议把已磨好的全部砍掉,重新再来。
赵武则说,砍倒重来是浪费民力,已有的继续保留即可。之所以保留,是为提醒后人,自己曾有过,将来不可忘,错误不可犯。新制作的一定要符合规制,旨在展示过之能改。错与对,世人皆知,以此警示后人。
穿越历史的故纸堆,想象赵武与郑国国君连同七子宴会的画面。以诗言志,以诗互答,人人口中皆是韵律音节优美的诗句,美言与精致的酒杯、美食、美酒相交,何等浪漫柔美?
引诗用句虽是断章取义,一个个鲜美活泼的字词从口中吟诵出来时,心中必定荡漾过无穷韵味。比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到此处仍令人心神俱荡。
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斥之为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不择手段的冷血政,他们的宴席上仍残存诗意美句,会不会令今日的我们汗颜?这些闪亮文字背后的璀璨文化,我们已经丢弃太久。是不是应该重新拾掇起来,拂去灰尘,细细品读字字珠玑?将眼前的苟且暂时抛却一旁,让美感充盈整个生活空间岂不是乐事一件?
想要写首情诗给心爱的女子,记得写“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比苍白无力的文盲式夸耀“好美”来得生动不说,说不定俘获芳心的机率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