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怎么应对的?郤毅很好奇。
虽说让楚王久等有些不敬,该说的话却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作为晋国签约代表,郤至绝不含糊。我回道用一支箭来款待,这是祸中之大祸,何福之有?
天下大治,诸侯完成天子使命的闲暇,会互相朝见。朝见就有享、宴的礼仪旨在教导恭敬节俭,宴礼则用来表示慈爱恩惠。
恭敬节俭即可推行礼仪,慈爱恩惠则可引导政教。政教由礼仪执行,百姓不受侵扰,得以休息。百官承担政事,白天朝见,晚上歇息。公侯就是依此捍卫百姓,如《诗》所说ashash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动乱之际,诸侯贪婪,侵占逞欲无所顾忌,为争夺尺寸之地驱使百姓。百姓流离死亡,无所适从。于是,收取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股肱、爪牙,如《诗》所曰武夫,公侯心腹。
天下有道,公侯就能做百姓的捍卫,控制他的心腹。动乱时则反之,纵容心腹,搅扰百姓。今日您的言辞乃是动乱之道,不可以为法。然而,您是主人,至岂敢不从?
说的好。郤锜对堂弟竖起大拇指,赞许之情溢于眉眼。有理有据,又能兼顾当时的情形,留给自己足够的回旋余地。不卑不亢,虽无可奈何而为之,却不失行人的风度仪态。
至儿表现不错。郤犨也称赞道。
叔叔、哥哥过奖。郤至在自家兄弟面前很谦逊,当时的情形,如果一味据理力争,拂了楚王的面子不说,很可能签约不成,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如果一言不发,公然享受僭越之礼,传出去也会失了国家体面。唯有先把理说清楚,但是事宜从权,说完之后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面见楚王,勉强把盟约签定回来复命。
大哥处置得当。二弟和三弟也连声附和。
由此可见,楚国的议和之心亦是非常勉强,恐怕维持不了多久。郤犨说道。
是啊ashash郤至点头赞同,归国后,我将情形说与士燮,他也是频频摇头。
士燮说了什么?郤锜问。
他听闻之后,沉默许久,神色愁苦,只说了句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
何出此言?郤犨大惊。
他是两国议和的执事,我虽来往楚国多次,在这件事情上仍是他的辅佐。如果两国刚刚和解,转头楚国就撕毁协议,国君必定要问罪。如此,他便成了罪魁祸首,恐怕难免一死。听士燮说完,郤至也是当场大惊失色。
幸好一时半会楚国没动静。如今士燮受地封赏,大哥也赏赐颇多,此事总算圆满。郤毅由衷的替大哥高兴。
你别说,士家父子的忧患意识真是一脉相承。郤锜忽然很感慨。
何出此言?郤至不解。
当初,父亲从齐国出使归来后,恨得咬牙切齿。不久,士老将军便向国君告老,难道不是想明哲保身,躲过纷争?郤锜时任大夫,父亲郤克任中军佐,主晋国外事。出使齐国的际遇,父亲一点不落的说与他听。晋齐之间必有一战是父子俩的共识,只是没料到,两国还没开战,士老将军便以年长力衰为由,辞去中军将的职务。很快,父亲顺利升至最高军政之位。
你别说,与楚议和过程中,士燮曾不止一次流露悲观。郤至仔细回想,士燮与他共同担起两国会盟重担,前后三年多时间里,两国相互聘问,使者不断,商讨不停。士燮绝对尽力不说,他的担忧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无论对秦还是对楚,士燮均有相同的预见。可见,其远见卓识不在其父在下啊。郤犨感叹道。
当年士老将军的举动,足见其先见之明。郤至也感慨不已。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