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会的背景机缘,经由三位将军之口娓娓道出。然而,那场会战,晋军为何败绩,却没有说明。这一点,恰恰是赵武记挂在心,急切想要知晓的。
作为此次聚首的主持者和那场战役的见证者,由韩厥来解惑最合适不过。
战事的缘由前面已有交待,在此就不再赘述,直接进入双方对阵的场景。
晋国派出的作战阵容如下r>
中军将父中军佐中军大夫、赵婴
上军将上军佐上军大夫、韩穿
下军将下军佐下军大夫、赵同
司马
(注即荀首,荀林父的堂弟。为了叙事方便,把智氏与荀林父一支区别开来,荀首一支及其后人统一称智某。)
荀林父之所以提出退兵,理由是ashash楚郑两国已结盟,就是大局已定。此时再兴师动众,对付的就是两国联军。这与出兵对付或威慑楚军,保护郑国的初衷背离。没有十足的获胜把握,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不如等楚军散去,改日再来进攻郑国。
赞成退兵的,包括上军将士会,他公开支持荀林父的决定。在他看来,楚军攻占郑国乃是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之举,没必要与楚国公开决战。再者,与敌对峙,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才是军之善政。用兵之地,无非是兼并弱小或是占取昏昧,无论如何,楚国都不符合条件。所以,进攻并非上上之选。
中军佐先穀却极力反对退兵。在他看来,晋国所以称霸诸侯,归功于军队勇敢,大臣得力。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得力。看见敌人不去追逐,不能说是勇敢。如果因此丢掉晋国霸主的地位,身为三军统帅,有何颜面存于世上?晋国时常整顿军队,国君也要视察诸军,为的就是战时致胜。如今,听到敌人强大就退却,显然不是大丈夫所为。
先穀不只口头反对,他还付诸行动。不顾主帅荀林父的意见,将自己麾下的军士带走,引领他们渡河。追随他的,包括他的忠实拥趸ashash赵括、赵婴兄弟。
三军将士本为一体,先穀自行领兵渡河在先,主帅荀林父被逼做出选择。
时任下军大夫智首和司马韩厥对先穀的处境表示忧虑。韩厥建议,三军一同渡河,以便策应先穀带走的部分军队。荀林父无奈,只得指挥三军渡河。
另一边,楚国与郑国缔结盟约之后,楚庄王率军驻扎在郔地,楚军阵容如下r>
主帅王、令尹孙叔敖
中军帅
左军帅
右军帅
楚军在此地停留,本意是饮马于河之后三军返国。听闻晋军已经渡河,庄王更是打定主意不与晋军冲突,悄然而归。然而,是战是退,楚军内部也有分歧。
令尹孙叔敖反对出战,他给出的理由是攻打陈国,如今又讨伐郑国,连年兵祸,战事频频,实非吉兆。如果战而不胜,劳民伤财,于国何益?
楚王宠臣伍参则极力主张迎战,因为他认为,楚国胜算很大。他的理由是主帅刚刚上任,跟军队仍在磨合,未能服众;中军佐先穀为人刚愎自用,向来我行我素,难以制约;将帅意见不合,三军无所适从,必定兵败。
为争取参战,伍参还激将楚王帅为君,对方为臣,君若避臣,岂非甘受耻辱?
楚王气极,面子上过不去,只得命令孙叔敖改辕向北,驻扎在管地以待晋军。
就在晋楚两军内部暗潮汹涌时,夹缝中的郑国也不平静。
郑国深知,一旦楚军调头离去,晋军必定再次降临,到时难免又是一场恶战。时序仅半,已遭受楚国两次围攻,郑国实在不堪其苦。如果两个大国针锋相对,决出胜负,郑国只要投向胜利者的怀抱,就能求得暂时安宁。所以,两国退兵是郑国不愿意看到的。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