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6章 兵家吴起

从以上记载来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把“杀妻求将”当成事实来写的;但把“母死不归”之事通过一个带有诬陷性质行为的人在背后嚼舌头的说辞来展现,则未必是真。

事实上,吴起一个人杀了三十多个同乡的事,太离谱了。

吴起虽然早年“家累千金”,但他“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家境已经破败了,家里应该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行凶杀人的门客了。

所以说,以吴起一个人之力杀三十多个人,可能吗?

三十多人是白痴吗?

洗干净脖子等着他砍?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吴起杀了这么多人,既不担心母亲被仇家找晦气,也不担心母亲生活没有着重,竟然就这么跑了?

还有,既然吴起杀了三十多人的恶行已经传到了鲁国,曾子应该会有所耳闻,但他还是收下了这个杀人弃母的凶徒学生,却又仅仅因为其母死不归就和他断绝师生关系,从逻辑上讲,根本不通嘛。

所以,所谓的“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母死不归”等罪名,只是构陷者的一面之辞,诚不足信。

话说回来,就算太史公司马迁是把“杀妻求将”当成事实来写的,那它就真的是事实了吗?

这些东西且不谈。

吴起被鄙视之后,直接不再学习儒学,转而去学习兵法。

毕竟在儒家他的仕途没有一点改观,反而遭嫌弃。

虽然曾老师是儒家,但他的学生却不是儒家代表。

据《经典释文叙录》,曾申从子夏那里得了《毛诗》,传给了李克(愧);从左丘明那得了《左传》,传给了吴起。

吴起跟曾老师虽然绝交,但是也不是一无所获。

元公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

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

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

此后,吴起的主公季孙氏因懈怠宾客被杀害,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投靠魏文侯。

魏武侯询问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认为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

魏文侯三十八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

“吴起杀三十多人?”

“这个事情,朕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毕竟那可是三十多个人啊,吴起一个人,真能杀掉这么多人?”

对此事,李世民也是产生了非常之大的怀疑。

毕竟三十人可不是什么小数字。

一人对抗三十多人。

这种难度,可不小。

“不管是真是假,吴起此人的厉害都是不用多说的。”

…………

在春秋战国几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带兵将领,但像吴起那样通过用心带兵的却没有几个。

吴起打仗有什么特点?

一是树立必胜的信心。

吴起获得魏文侯重用以后,他积极改革魏军兵种,创建魏武卒,并在实战中得到很好的检验。

在吴起执掌魏国兵权后,魏国跟秦国为了河西战略要地进行了拉锯式的争夺,最终魏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时的魏文侯眼光独到,视野开阔,看到河西紧扼秦国东出咽喉,于是就在河西建立了河西郡,并让还没建立大功的吴起执掌河西。

吴起仔细察看地形,感到河西之所以被历代兵家所倚重,源于这一地区背靠黄河,又是一块狭长的险要地带,谁拥有了河西谁就拥有了西出秦巴,东进中原的决定权。

但这个地带却有个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攻不容易,守更不容易,因为屯兵困难,后勤补给线长,秦国又挨着河西之地,对魏军防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吴起看到其中有个战略高地的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每次秦军来犯,必须从高地前经过,吴起就想把这个地方抢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