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48章 我的毕业论文

现在要解决三个问题。出了乔办的大门,朱院士坐在车里的时间,也将自己的思路差不多理清了。

杨锐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上,回头看向朱院士。

第一,杨锐得毕业就职。朱院士看看蔡教授,道:仍然是学生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很适当。

蔡教授点点头,道:时间刚刚好。

朱院士道:明年2月1日提名人截止,到夏季中旬,提名截止,这段时间都没什么,我们只要保证杨锐能够获得一个以上的提名就可以了。

即使如此,其实都不是很容易的。有资格做提名人的,每年也就是几百个人的样子,而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提名的资格。全世界又有多少人想要闯入重重围堵,竞争诺奖呢?最关键的是,中国并没有自己的诺奖获得者,请华人诺贝尔奖奖获得者做出提名,也并不是那么好开口的。

甚至杨锐,也不敢说达尔贝科今年就会提名自己。基因组计划正进行的轰轰烈烈,谁知道达尔贝科是否又看中了某位老年才俊。

蔡教授道:提名的工作是要重视起来,我们先自己想想办法,如果实在不能保证的话,就再说。

他也是不希望用这样的事,再麻烦到乔公了。

朱院士同样点头道:我们来想办法。

还有第三点。蔡教授提醒了一句。

恩,杨锐这边实验室的实验,还是要做下去吧。朱院士问。

杨锐肯定的道:第三阶段的实验,我们正在做,虽然现在看起来难了点,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一定要等整个项目做完,项目期间也可以发表论文的。朱院士着力提醒。

是,以前是害怕被竞争者得了信息去。杨锐笑一笑,道:三维结构的项目,如果确实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的话,我们就公布。

第三阶段是要做出三维结构的,对于这个项目,杨锐目前都没有确定的时间表。倒不是该项目有多繁琐,而是项目本身对仪器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所谓的三维结构,那都是拍出来的,总不能用彩笔给画出来,既然如此,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就需要高分辨率的相机才行。

历史上,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是2010年以后才做出来的,那时候,仪器的先进性自不必说。当然,就科学实验来说,倒也不用特别纠结这种问题,真要想办法的话,仅仅二十年左右的设备上的差距,科学家还是有办法可想的。

人财物三者只要得其二,就能解决实验室里的大部分问题。

人类60年代就将人送上了月球,所用的不过是一台手摇计算机的计算量,美国航天局的服务器组的内存则是令人震惊的2也就是科学家们想的办法太多了,以至于后世还有阴谋论者认为人类竟然没有登上月球,说的好像某位博士拥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就能算出来地球到月球的车程似的。

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也是一样,它的重点在于怎样展露出其三维结构,而不在于拍摄的瞬间。

若是有必要的话,杨锐完全可以定制专门的仪器或设备,而不是尝试用通用设备解决问题。一个实验室千万美元乃至亿美元级别的经费是怎么花出去的?单独或者合作开发新型仪器和设备是非常正常的消费,若有必要的话,自己组建甚至收购某些企业和部门也很正常。

更漫长昂贵的计划则可以有更加丰富的选择,看看60年代登月计划中使用的器具就能一见端倪,其使用的诸如航天服、消毒系统、甚至马桶,都是地球人此前未曾考虑过的设备,全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专门设计的设备。

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舱中使用电传操纵系统,波士顿的研究人员甚至不得不开发一种新的电脑系统,从而将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电脑,缩小到足以进入太空的程度,最终,他们向飞兆半导体公司下了订单,选择了实验性的发明ashash集成电路,几年后,飞兆半导体公司中的两名员工创建了一家新的公司,取名英特尔。

有很多人问,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陷于贫穷与饥饿,为什么还一眼太空,因为只有这样,未来才会有更少人挨饿,才会有更多人,即使每天只是坐在键盘前打打字,也能轻易的活下来。

杨锐所在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也算是有钱有人。他的经费规模虽然不能与世界顶级实验室相比,但是省着点花,也不会与他们有太大的落差,人员方面,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虽然年轻而无名,但是水平都很不错了,再有杨锐给开一点金手指,仅仅是仪器设备方面的匮乏,其实都是能够解决的,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

蔡教授和朱院士对杨锐的研究能力,目前也是毫无怀疑。朱院士更是哈哈的笑了两声,说:你现在已经超过其他实验室一大截了,项目我是不担心的,但我还是有点怕你做的晶体结构的项目,被人抢了去。

杨锐道:他们一年内都不可能做出来这个项目的。

话虽如此,凡事就怕个万一。

恩。杨锐也承认这一点,狗@屎运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经常只会掉下来一两个,可谁也说不上,会不会再多掉一个出来。

成本就是几千万美元的项目ashash杨锐虽然没花多少钱,别的实验室正常起码是要开销这么多经费的ashash要是被一个狗@屎运怼下来,想想也能感受到其愤怒与屈辱。

杨锐也不希望自己成为愤怒与屈辱的实验室。

他想了想,道:就算是找一个很小规模的期刊之类的发表,估计也是隐藏不住的吧。

你这个不是办法。朱院士摇摇头,道:只要离子通道实验室和杨锐的名字一出来,不会有人不认得吧。

蔡教授也说着笑了出来,道:你的论文只要刊登,引用数一下子就跑上去了,现在可不是孟德尔的时代了。

孟德尔老兄种了几十年的豌豆,费力的写了一本书,结果被当年的学者们干脆利落的遗忘了,归根结底,不是科班出身的就要遭罪,他后来能被挖出来,也算是有点运气的,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研究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当然,最多的还是觉得自己很重要,实际上不重要的。

杨锐摊开手,道:要不然就放半年公布,尽量减小一些风险,也能赶得上评奖时间。

半年的时间,不能说是不保险,但是朱院士沉吟了一下,道:我有一个办法。

您说。

杨锐你现在是大三,这个学期转眼就结束了,你明年就是大四了。

是。

大四就该写毕业论文了吧。

咦,这么说,是。杨锐有些猜到朱院士的意思了。

朱院士笑笑,揭开谜底道:你的毕业论文,就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好了,到时候,论文上交北大保管,用印盖章,就能证明时间了,但是赞不公开,也是符合规定的。

杨锐佩服之极,只是问道:国外的实验室,会不会用这个做文章。

大四的毕业论文,比他们实验室的重点研究还做的快,他们有什么文章好做的。朱院士摇摇头,道:你这个身份不要浪费了,要在瑞典好好的利用一下。

他说到这里,车内已是一片欢愉的气氛了,朱院士又笑呵呵的道:去瑞典的代表团,不管是谁任团长,杨锐你都有很大的决定权,最好提前拟一份名单,到时候,你做了决定,团长就不好意思安插人手了。

我知道了。杨锐没有拒绝,这可是一个极好的卖人情的机会,可以用于广泛的争取同盟军,自然不能放弃。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