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微微一笑,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开篇,顿时让大家虎躯一震,苏荷跟蒋风云两人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刚才沈括的开篇,就说是万里悲秋,而秦天的这一句,却完全就是在驳斥沈括的开篇!
这一句诗,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第二句的“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一分钟之前,沈括都还在悲秋,一分钟之后,秦天便毫不犹豫,啪啪打脸,而且文学意味更浓,传达的也是积极向上的情绪,不管是从表达手法上面,还是诗词本身的含义上面,都比沈括的那一句要高明得多。
沈括顿时感觉到有些不妙,心中有些着急,又有些恼怒,作为公子哥,再也没有比被人当中打脸还要让他生气的事情了。
“这什么狗屁玩意儿。”沈括说。也只有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韩懿莹白了他一眼,不甘示弱地说道:“比你写得好多了。”
秦天并不受他们的影响,缓缓吟出下面两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句,秦天突然拔高了音调,读起来慷锵有力,充满了气势。
这一句,秦天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跟着秦天这高亢的嗓音,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秦天的思绪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这一首诗,是秦天之前最喜欢的,现在拿出来,不仅仅应时应景,同时也要把这一首诗传唱到这一个世界,也算是对作者的怀念了吧。
“好诗,好诗,好诗!”蒋风云接连说了三个好字,由此可见他对这一首诗的震惊和喜爱。
苏荷几乎都要说不出话来,她问韩懿莹道:“这家伙是你从哪里找来的啊?要不就让给我吧。”
韩懿莹撅着嘴道:“才不要呢,苏荷姐姐不是已经有一个书童了吗?秦天是我的书童哦,给苏荷姐姐了,我就没有书童啦。”
苏荷微微一笑,道:“那你有这样的书童可要好好读书哇。”
“那是,我明年要去考女秀才!”韩懿莹大声说。
秦天顿时就震惊了,这世界上还有女秀才?
“哼,赶紧评选吧,我倒要让大家都看一看,他的这首诗到底有没有那么好。”沈括的话把大家从对秦天的这首诗的震撼之中拉回到了现实。蒋风云作为主持人,当然要做好主持人的工作,便笑道;“对对对,咱们现在赶紧来评诗。”
两首诗都由苏荷誊抄了,放在书桌上,所有的人都来观看,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轮过后,沈括点了自己的书童,道:“来,你觉得谁写得好?”
那书童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们少爷写得好,他一个小小的书童,能写出什么来。”
沈括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说得好,看赏。”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子来赏给了自己的这个书童。
其他的人看到这一块银子,顿时羡慕得不得了。
“来,你来说说看,是谁写得好?”沈括又点了另外一个人。
“当然是沈少爷写得好。”
“嗯,算你有眼力,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