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作于2017年4月,为旧稿搬运,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
我是泓烧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二千年的王朝史中,匆匆走过许多王朝,而但凡有兴盛必有衰落。今天我所要说的故事,便与‘亡国皇帝’有关。
每一位‘亡国之君’,相比太平时代的皇帝,或会多几分色彩。他们的经历,总会更丰富、更饱满些。亡国,对皇帝来说,是个悲伤的故事。
而我要说的,便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题记
前奏
以上诗词,便来自于中国最负盛名的‘亡国之君’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善诗词歌赋、通绘画音律,多才多艺,心思也根本不在治国上。皇帝的位置不适合他,他却偏偏生在帝王家。
公元975年11月,北宋攻破南唐后,他便被押往汴京。心爱的两位周后被太宗夺走,自己则软禁宫中度过了三年的囚徒日子。最后忧郁而绝。
题记之诗,则传为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
后主李煜是我所知所有‘亡国之君’,最为令我钦佩的一位,他不像其它的亡国君们,离开故国后,会想着复辟、想着重振天威。他深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理,一即位便放弃了抵抗。
然正所谓人生之事,不如人意者多,不能预料者则更多…很多事我们无法选择,很多事…一出生便已决定了。
比如他身上的血脉、他名前的姓氏等。李煜如此,数十上百个‘亡国君’们更是如此,比比皆然。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不是他后主。
只在约一千年后,历史便重演了一次。
二战末时,伪满帝国覆灭,当时的傀儡皇帝溥仪与官员们一同被捕,被押往战犯改造所。出来后,曾为大清皇帝的他回到北京、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皇帝’二字,形同虚设。他是大清、乃至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命运最为悲惨的皇帝,至少在我看来是。
简感
然而‘皇帝’二字代表着什么呢?
百姓们或会羡慕,天下最自由之人、权力最大之人皆是皇帝,然他们同时又不知,天下最孤独之人、压力最大之人,也正是皇帝。
生在帝王家,就已经无从选择了。
而真正带给我感触、促使我敲键盘写下这篇文章的,则正是今天正题——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名存实亡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一部讲述了他一生历程的电影。
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筒,拍摄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用三个多小时时间,叙述完了颠沛流离的一个无辜皇子、活在世上唯一的一个甲子。我常根据自己主观意见、给看过的电影评分,对这部自是也不例外,而若满分为10分的话…
其实这部《末代皇帝》,我能给97分。
溥仪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他的前半生与后主李煜相似,二人同样无心统治、却依旧难逃命运的安排。看过电影了解了溥仪的一生后,带给我的只有为他感到的心酸、悲哀,以及徘徊其中,难以解去的无奈。
全片最为让我心酸的一幕,便是溥仪回到北京生活后、再某一天来到紫禁城前,向售票处交了一角硬币、买票走进了紫禁城。
他是大清皇帝,他回宫,要买票了。
身穿灰衣坐在龙椅上颤巍巍的笑着,取出龙椅下他藏了几十年的蛐蛐,或许再没什么,能比这的感受更深刻了。
当我第一次打开这部电影,在画面、音乐、拍摄手法上等特点,我初步猜测是2000年左右的电影。然我经查询后才知,这部电影在1987年已制作出。
不出我所料,它获得了次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当年奥斯卡上,它共揽九座奖杯。在其它的电影节上更是收获颇丰。可看出在世界电影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皆是十分满意。
这样不是无缘由的。
从编剧上,采取了当时仍在世的溥仪之弟,溥杰作为顾问。整部电影用去上吨量的道具头发、一万九千余名群演,其中更有许多为配合故事,真剃了头发。且得到中国政府允许,进入真紫禁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