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一章明心通道

明白自己的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真正的知己,知己者明。

所以我可以通过明心来与世间万物相通,自然也可以明心来通剑心,以剑心通道。”

这一次玄静说得简单了一些,这让王穿也是抹了一把汉后,脸上现出一丝微笑。

老子的道德经他也略为懂得一些,所以知道一个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但他现在还不知道其实“知道”两个字已非后世人所言的知道了,“知道”的真正含义其实是知道某一件事情中所含之道。

“哦,那么道是什么?”

王穿此时也忽然来了兴趣,不去追究过程,毕竟要弄明白其它的,首先要知道“道”是何物。

“道就是无,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宇宙苍穹都生于无,无生有,有生于无,这你能不能理解,若是不理解,讲其它更多的也无意义。”

“理解,理解,无中生有嘛,道家有的书我也读过一些,可却一直疑惑,觉得后世人所解实在太过自我,是因为后世人都有功利之心,以人道之欲来解天道之无,所以解古人之书时,都会带着世俗的偏见,把天道解得不伦不类,实是错解了古人。

天道无私,人道有欲。

所以在下经你这么一说,虽然读过以前不解,可现在似乎恍然大悟了。

无应该是解释宇宙之源的最好解释,而非一些宗教神说把宇宙之源设定成一个有模有样的神,这其实就是在愚弄世人而已。

原本是无,后来慢慢的变成有。”

“看不出你虽然笨,竟然还一点就通。

我当年领悟之时就费了许多时间,我小的时候总会认知一些新的东西,觉得此理不通,没想到你比我聪慧。”

玄静说完脸上再次一红,而王穿也是第一次受如此表扬,心里当然是乐开了花,可一想玄静必然是未经世事,自小修道才会有今日的成就,若说自己比玄静聪慧,这其实多少有些奉呈王穿之意,可王穿却乐于承受美人儿的如此奉承。

“多谢静儿夸赞,你接着说,趁我现在脑子活络些。”

王穿也是咧嘴一笑,十分得意,又体现出难得的谦虚。

“道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皆含之于道,道也存于世间万物之中。

万物之道与一桌一椅之道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你想通一物既可解开道,而不必用万物万灵来寻道。

当你通道之时,就可以依着道生万物的规律探寻万物的变化。

所以修道最终是归一,心归一才能演绎世间万物的万千变化,而这些变化与规律就是可以称之为道法,在粤西会馆时我施展的就只是普通的道法。

人的眼之所以可以视物是因为有光之故,若是黑暗之处人是看不见的,可若懂得光之变化道法,只要略加改变就可以让人所观物发生变化,这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障眼法。”

王穿一听,也是用着所学理解着,其实这就是归纳统一法。

许多同样的事可以把他们归纳在一起,找出相同的规律,而通过这些相同的规律又可展开演绎更多相同的物,就好像现在科学里的克隆一样,只要知道生物的演化规律,即可依着规律进行克隆。

那么这是对于原本相似的东西,就像依化学里的原理一样,但凡水都可以化成真气,又可以结成冰,这是有规律的,只要达到相同的条件,一般情况之下,不论是北边的水还是南边的水都是如此。

但不同物体之间相似的东西就难与找出相同的地方了,从化学角度可以解释木炭与金刚石的区别与相同,是因为他们都是碳结构的,只是分子结构不一样,所以形成的外部特性也不一样。

可不同的物体之间他们的构成元素都不一样,要找共同的地方那就太不容易了,就好比一个活着的人要找出与一块石头的相同之处,这怕是科学再发展一万年也无法解释,毕竟天地之间万物只是一个统称,宇宙之中何止万物呀。

但若是依中国道家的想法,那就简单得多了,以小见大,不必去考虑万物的形态特性,只要把所有的区别拔开,留下的就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用科学也无法解释的东西,那就是道。

如此看来科学越发展,其实就越偏离道的本质。

所以说古人的聪慧非是现代人可比,科学越发达,人就越物质,私欲越泛滥,人也变得越愚蠢了。

(元素周期表若是用这个道的方法来演绎或许又不一样了。

所以任何人也不可小看古人的智慧,更不有臆想着穿越到古代会如此威风,其实在现代社会都混不走的人,那么去了古代社会更难以立足,这一点本人十分深信。

毕竟人道为欲,天道无私,天道无常,人道有规,领悟人道可以获得荣华富贵与权势,成就大业,可领悟天道却可以超脱于肉身,身若无欲才可以超脱时空,遨游宇宙苍穹。)

“哦,看来道教那些神仙都是超脱于物质形态的人,他们懂得万物之间的变化,所以才可以无所不能,施展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道法来。”

玄静此时又轻松许多,没想到与王穿论道竟然如此简单,并不费心思。

而王穿自然也是抛弃了自己所学那些束缚才会如此想得通的,若是脑子里还有那些现代科学,那么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神仙只是世人的说法,他们其实依然是人,自古以来明道之人,其实都只得其二三,真正能归一的世间除了道祖之外,别无二人。

道祖当年著立道德真经其实并非想教化世人,因为道祖也无道可示后人。

虽然道祖明道,可道祖却并非道。

包括道教所有道场之所以供奉自古以来明道之人,其实只是寄托一种尊敬之情,与普通世人家中供奉祖宗以及天地是一样的道理。

道家不像佛家,宣扬有求必应,让世人供奉之,而佛家所供奉的那些所谓佛祖以及神仙,其实也都是明得此中之理的得道之人。

不论是道家也好佛家也罢,所修皆为一个无,道德经有言,道不可道,即是此理,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佛。

佛家说世人皆可成佛,与道家说世人皆可明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殊途同归,说法不一而已。

但道家修行讲求不争,无言、无求,无欲,所以有别于佛教之有求必应。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以大仁于天下,不会对世人之求有所回应,纵然可知天下事,却又置天下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