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就再次点头,“现在还不清楚他是怎么做的,但是从张稚叔(张杨)后来连续不断的小动作上就能看得出来,很明显是早有准备的。”
刘协就下意识摸了自己的下巴一下,“张杨这是打算代袁绍守住豫州?可他也没那个本事啊,一面有豫州内部当地势力的阻碍,另一边还有旁边虎视眈眈的袁术……
“不对啊,袁绍逃走之前,还做出过那些小动作?”
他之所以为这么一嘴,是因为豫州的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豫州之地,除了一个颍川和汝南之外,还有四郡之地,但那四郡可都是属国。
所以,地方势力其实更为庞杂。
如果袁绍在颍川坐镇的话,凭借他的身份以及对老家汝南的影响力,还是很容易坐稳这个位置的,但是张杨不行,哪怕是顶着袁绍的名头也不行。
更不要现在的情况是,朝堂上已经下旨缉拿袁绍了,大家都恨不得撇清和袁氏的关系呢。
身份证-五六37四三陆七伍
所以,袁绍不可能脑残的连这一点都看不清,就贸然把张杨给留在了颍川。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了,那就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依仗……
“南阳,孙伯符。”
贾诩直接给出了最后的答案。
刘协恍然大悟,“袁绍这是准备用颍川和汝南,换取孙伯符的支持他去扬州的筹码啊。”
要知道,颍川、汝南和南阳郡可是连成一片的,要是让孙坚在这块地盘上站稳了脚跟,那可真就没有袁术的事儿了。
而孙坚的老家则是扬州,在那边也有一定的人脉和根基,算不上多大,但最起码也是个坐地户,关键时候还是帮得上忙的。
这样的互换,似乎还真就挺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的呢。
而这会儿扬州刺史是谁呢?
是陈温,汝南人,袁绍的同乡。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至于此人会不会接受袁绍的投诚,那就不是外人可以妄自揣测的了。
刘协自己都看不太清楚呢,毕竟他对这段历史也算不上有多么了解,无非就是比较熟悉一些经典的桥段而已。
就这还是多来自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不是更为严谨的《三国志》。
所以对于这个时期扬州的了解,可以说完全就是一知半解,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细节方面的东西了……
贾诩就捻须呵呵轻笑,“由此可见,这兄弟两人之间的隔阂究竟是多么大了,宁愿和孙伯符玩利益交换,都不惜损害对方。”
刘协下意识撇了下嘴,“只能说两个人都有些太过于自以为是了,总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正统。
“说好听点是理念不合,各具枭雄之姿,但说白了还不就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
“这种人,成不了大事的,行事过于极端,很容易就会走入歧途的。”
贾诩点头认同,“但是不得不说,袁氏几百年的底蕴,即使长安那边做到了这一步,仍然多的是人在私底下奔走,扬州陈元悌估计也不会例外。
“所以,袁本初能去扬州,倒也的确是一招妙棋,江东那边虽然略显贫瘠,偶有夷祸,但却也算是世家林立,倒也符合袁本初的胃口呢。”
读者身份证-563743675
刘协就笑了。
他当然明白贾诩这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无非还是“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底蕴和影响力却是不可小觑罢了。
而事实也正如他所说,袁绍去了扬州,是真的有可能如鱼得水,甚至能借助这种影响力迅速坐大。
毕竟,这些士族之间,在本质上是利益一致的,他们之间才是一个共同体。
这一点,在前些年的“党锢之祸”上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必要的时候,这些人是真的可以抱团取暖的。
而董卓那一类的人,却俨然是与他们不是一路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或明或暗的抵触一下,那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区别仅在于是谁能站出来做那个头面人物罢了……
以后更新改为早晚七点半各一章,谢谢各位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