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87——中秋盲盒

光说不练假把式,项靕打开匣子盖,把里边老粗老粗的“手卷”搬出来,分量少说也有七、八斤。

找个桌子缓缓打开,一边看一边还得有个保镖跟着收,不然实在弄不过来,也不知道“手卷”二字还有啥意义。

引首部分很有意思,用了苏轼的一句“月有阴晴圆缺”,倒也能概括了这里边的八首诗词。

接着就是各种戳子开始出现了,很多都是篆书的,以及各种认不出的字,好在项靕对这些也没太大兴趣。

接着再往后,第一首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第二首黄庭坚的《中秋》,第三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四首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前面四首都是宋代作品,后面还跟着四首唐代作品。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杜甫的《月夜》,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实话实讲,就这八位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放在一起可以说“人挡杀人,神挡杀人”了。

苏氏两兄弟和黄庭坚的作品很多,年代也更近一些,能保留到今天的也都不止一件。

李白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辛弃疾也不是以文为著称,到如今都是只留下一件作品传世。

剩下杜甫、白居易、张九龄,就真的除了诗词文章没留下一件真迹了,能有一份拓文留下都算好的。

另外这里边的价值还不仅仅是八首诗词真迹,其他历代收藏者留下题跋的字迹,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藏品。

项靕大致这么看过一遍,每一首诗词后面都有不少题跋,赵孟頫、李东阳、文征明等等数十人,有的还不止一处题跋。

之所以会有不止一处的情况,是因为这些作品本来就不是出于一个时代,最早狠可能也是分别收藏的。

到后来不知道被什么人一锅端,干脆重新装裱统一收藏,前代藏家的题跋自然不可能被落下。

这一件大长卷的价值,项靕不是说不好猜测、揣摩,而是压根就没个估摸的标准。

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真迹都有过拍卖,黄庭坚的《砥柱铭》买了三亿九,苏轼的《功甫帖》卖了五千万。

问题是《功甫帖》拢共没几个字,《砥柱铭》又是六百多字,哪怕对他们两人自己的作品,都不能作为参考。

另外几位要么没有作品交易过,要么就是干脆连作品也没留下,参考对象更是无处可循。

反倒是留下题跋的曾巩、赵孟頫、文征明等人,都有着价格不低的手书真迹拍卖记录。

总之就是无法估价,哪怕找来顶级的专家,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数字,毕竟量太大了。

不过这也就是稍稍感慨一下,项靕对估价什么的没有半点兴趣,东西至少不会从他手里卖出去。

留着吧,这玩意儿在损毁之前,都是可以当传家宝的,等到快不行的时候再拿出去坑人。

再想想老爹那么喜欢书法,或者可以拿回去给老爹学习学习,说不定还能鼓吹着老头盖个戳子。

这么说来,老爹也算能在未来历史上留下名号的人物了,是个挺有意思的事。

但毕竟这玩意儿太昂贵了,说无价之宝也不为过,短期内还不适合拿回去,没法解释。

把孝敬老爹的想法且压一压,先把东西收起来,看看下一组的奖品吧,也是很不错的。

中秋礼包第四项,名称叫“桂花酒及酒具套装”,内容顾名思义就可以。

桂花酒是珍藏百年的桂花黄酒和桂花白米酒,旧制30斤装的坛子各50只。

换算成现代的度量衡,大约就是快两吨的样子,都够洗多少次澡了。

只是如果要严格计算的话,还得减去百年当中的损耗和浓缩,现在估计也就是个八成多的样子。

古代人比较讲究,在什么季节,过什么节气,很多时候都要喝相应的酒。

那既然系统给发下来了,今天就开他两坛子再说,也尝尝百年前过中秋喝酒是啥滋味。

可这五十坛酒加进来,又占用掉不小的空间,这套房子被填满约莫也用不了多久的事。

把酒放在一边,接着看看酒具,拢共两套分为黄金和瓷器两种材质。

金酒具是北宋政和五年官制的,包括酒觥十只和牡丹金盏三十六只。

斛是远古时代的酒器,也是一种礼器,常做成动物样式,以青铜材质为主。

这里的斛也是动物形制,分别用了麒麟、凤凰、鳌鱼、犀牛、狴犴的形貌,各有两只。

五种器型都用了神兽形象,其中的犀牛实际上应该叫“兕”(si),只是取材于犀牛。

官制的东西做工必然足够精美,口、齿、足、尾及各种纹饰无一不细致入微。

不但镶嵌了玉石作为点缀,底部还有个空间可以加入木炭保温。

而且十只金斛外形尺寸完全一致,都是19.2cm的高和25.5的长。

金盏和托盘也是一样有标准尺寸,金盏口径9.6-高5.2,金盘直径15.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