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定位成功,查到坐标!

陆杨顿时陷入沉默,这个技术方向他还没考虑过,之前都想着赶紧制造量子通讯定位装置了。

现在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有希望靠着高维观察低维的工具,做到监控全球的目的。

但很快陆杨便摇摇头道:“这个也不太现实,必须考虑到维度孔隙非常小,比我们人类能使用的所有观察工具还要小太多了,我们能看到点和点连接,根据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还有定位坐标知道位置在哪里,但并不能将对面的图像也给传过来。”

潘见伟想了想就明白过来了,高维观察现阶段也只有量子纠缠定位能使用。

除非研发出微观粒子机器人,从微观尺度,将机器人从维度孔隙当中发送到指定地点,随后让机器人观察,再通过量子纠缠把信息传递回来。

高维视角受限于三维空间的维度孔隙太小,能运用的地方也比较少。

先前陆杨提出了物质通过维度孔隙传送,首先要掌握的便是物质在高维展开,在低维缩小的技术。

这就像是一种神奇的沙粒组成的巨人,随时可以分散又重组。

那么巨人可以瞬间化身千万,成为无数沙粒,从维度孔隙通过,被发射到指定坐标,然后再进行重组。

这样巨人就从一个坐标,传送到另一个坐标了。

前提是“沙粒”拥有智能。

换成真实科研,那起码要在微观粒子,包括光子、质子、电子尺度上,制作出粒子机器人,这样才可能实现物质远程传送。

相当于传送物质,是在分解物质的前提下,到了地方再进行重组。

两人又讨论许久,期间叶祎依送来了饭菜提醒他们吃点宵夜,随后两人又继续加班了。

陆杨开始用实验室的材料,制作高维观察工具。

这就像是在三维的现实世界制造卫星差不多,卫星也算是一种高维观察工具。

维度并非没有交集的,就像是我们和蚂蚁生活在一个世界,在蚂蚁视角里,就一直是二维世界。

高维观察工具也比较简单,陆杨知道磁约束量子场是延伸到了四维甚至是更高的维度,那么就能用磁约束量子场测出四维空间的范围。

没有点抽象思维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概念。

但只要看完陆杨的实验做法,就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首先陆杨的量子主机内,存在数之不尽的纠缠粒子,在终端当中同样如此,粒子之间发生纠缠,是在最开始利用光纠缠技术获得的纠缠粒子。

可以理解为这时候,还没有维度孔隙没有四维空间。

但在制造纠缠粒子的时候,已经扭转了四维空间,让它和现实世界交集。

在这个时候,纠缠的粒子已经让高维的空间定型,不管三维世界坐标发生什么变化,在高维的世界变化非常小。

如果三维世界是个正立方体,而四维世界是另一个正方体,维度孔隙就是另一个正方体和三维世界的正方体相互交接的地方。

四维世界有无数个正方体接触到三维世界,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维度孔隙。

制造纠缠粒子时,就是让其中一个粒子,从交接的“维度孔隙”进入四维的正方体,再回到三维世界的正方体。

这时候虽然现实世界中,两个纠缠粒子距离越来越远,但在高维世界中,它们的距离并没有多大改变。

陆杨的做法是,量子主机当中的纠缠粒子,放到大型磁约束量子场中,这个量子场固定了四维世界通道,能让陆杨在实验室几米范围内,让纠缠粒子从a点抵达b点。

b点是未知的,得到b点后,陆杨能根据出现的位置,计算出四维空间到底有多大。

最后使用这个参数,参考现实的距离变化,再代入到真正需要知道位置的终端量子通讯仪器上,就能靠着数学计算,把具体坐标算出来。

整个晚上,陆杨都在做这个实验。

计算四维空间大小,不是陆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而是从制造智子蚀刻质子的技术里,学到的技术。

所以自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的成功了。

陆杨将送去化为参加展览的量子通讯手机纠缠粒子,从维度孔隙中发射出去,但发射时,是严格按照磁约束量子场约束,让他出现在很近的距离。

如果没有磁约束量子场,也许这个粒子发射出去,就直接消失,最后出现在太阳系外了。

这就像是当初陆杨在科学岛做光拐弯、光消失实验一模一样。

光消失又出现,就是从四维空间里走了一圈。

现在陆杨也是将纠缠粒子送进四维空间,立刻根据磁约束量子场的通道,出现在几厘米外的实验仪器当中。

出现的时间,也许是1小时,也许是几分钟,时间必须精准,为了让数据更精准,测试的时候磁约束量子场要进行复杂的改变,让纠缠粒子在四维空间跑很久,这样数据才能更准确。

随后这个数据被超算带入,开始根据公式计算四维空间大小,计算它有多少个棱角,会和三维世界交接多少个点。

紧接着,就是计算维度叠加后,已经被固定的维度孔隙有多少个。

实验过程中,不停有新的理论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