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
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古人就想到了用谥号来概括的办法。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谥号。
在明朝,文官的谥号为两个字,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顺等。
其中,“文正”这个谥号是对文官最高评价。
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少之又少,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就得到过这个谥号,因此他常被称作范文正公。
纵观明朝三百年,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也仅李东阳、谢迁等寥寥数人。
而武臣中,谥号通常以“武”字开头,其中最高者为武宁,与其搭配的有毅、敏、惠、襄、顺、肃、靖等。
在大明历史上,能得到“武宁”这个谥号的人,仅开国年间的中山王徐达,他也被称作徐武宁王。
除了这两种,还有通谥,是专门给那些可以出将入相,能文能武的官员准备的。
通谥以忠字开头,以“忠武”评价最高,与其搭配的还有文、武、定、烈、简、肃、毅等。
在历史上,能得到“忠武”的人,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文武大臣,其中最有名者莫过于诸葛亮、岳飞、郭子仪等。
至明朝正统年间,能得此殊荣的只有常遇春、刘荣、薛禄,以及后来被改谥的张玉。
按照张辅的功绩,就算比不了他父亲张玉的“忠武”美谥,被定个“忠烈”的谥号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在土木堡之战中,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勋臣之首张辅却没有任何作为,最终还死于瓦剌乱军之中。
御史言官们上书弹劾,其中一条罪名,就是随驾文武官员受制于权阉王振,纵容其胡作非为,以致大军一败涂地,圣驾失陷。
现在很多大臣都死难,想追责也无从下手,又不能把人拖出来鞭尸,于是言官们就想到了降谥号等级的惩罚办法。
作为张辅的续弦,吴氏自然想为丈夫留一些体面。
要是张辅真被定个中谥或者下谥,那就相当于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对英国公府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打击。
“夫人,现在言官们只是上书弹劾,接不接受还要看陛下,在这种关键时刻,朝廷还需要武将们领兵抗击瓦剌,陛下应不会同意,当然,咱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给国公爷争取一下,若是能给个上谥,就最好不过。”薛瑞建议道。
“那要怎么争取啊?”
吴氏面露难色,朝中之事她也是一知半解,完全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靠薛瑞了。
“这个简单啊!”
薛瑞提出这个建议,自然是想到了办法,低声道前您不是说许多勋贵子弟在国公爷亲兵的护持下杀出了重围嘛,咱们可以利用此事做文章,给国公爷造势,以此抵消一些负面因素。”
既然有负面因素影响谥号评定,那就用正面因素的来抵消掉,这样一减一增,相当于没有影响。
“那你说说,咱们要怎么做文章?”
见他果真有主意,吴氏和赵瑾瑜眼前一亮。
其实薛瑞的办法也简单,就是给张辅编个故事。
在他的剧本中,瓦剌人在发动进攻时,七十有四的老将张辅披坚执锐,领亲军与瓦剌先锋骑兵交战。
因前军溃败,冲散了他的亲兵军阵,导致首尾不能相顾,张辅见无法取胜,不得不得率军突围。
而后,在张辅拼死搏杀下,终于率领亲军杀出了重围。
但此时,张辅听说皇帝朱祁镇还在阵中,连忙调转马头前去救驾,可惜瓦剌骑兵悍勇,张辅前后冲杀三阵未能救出皇帝,最终力竭而亡。
张辅所做的这一切,都被随他突围出去的勋贵子弟们看在眼里,这么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人,值得所有人尊敬。
这些事情,不管怎么编,只要有人肯作证,那就是事实。
毕竟土木堡大败时,所有人都在急着逃命,谁知道张辅是在逃命还是去救驾。
若是能说服那些欠了张辅人情的勋贵子弟,那这一事实就完成了完美闭环,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有人想给张辅下谥,恐怕皇帝都不肯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