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章 ,九零年代有电了

爷爷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可是很有文化底蕴。不相信是吗?那我告诉你,他经常津津乐道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若不学习,一辈子无出息。”还有那些红色革命言语,天天挂在嘴边。可见爷爷对社会的发展抱着无限希望。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也许会不断向前发展。让我继续为诸位看官讲述故事。

第二天,爸爸带着扬煊来到学校。

哇!好一所坐落在山腰的学习。哦!是我错了,那不是山腰,应该是看起来是山腰,其实在山麓土丘上学校。学校操场在村庄的中间。沿着操场便向上而去。是青石铺成的台阶。一踏又一踏,蜿蜒向上而去。乍看起来是如泰山一样,需要人们向上攀登。嘿!别逗了,那不过是学校的路而已。看吧!我又自取其辱了吧!不是,那是泰山一样台阶,台阶上每一块石头都是人们从山里开凿而来,一点点背上台阶。威武雄壮的校门像天上的南天门一样耸立,在云雾中,差不多分毫,好像在天界一样。小主扬煊看到一种神奇,第一次感到鬼斧神工。校门上有四个大字“河东小学”。就这么几个字吗?不是吧!在校门左右各有两个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走进校园,唉!对不起,扬煊有些腼腆,在校园里面有很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嬉闹追跑。扬煊紧紧贴在爸爸身边,在内心说:“对不起,我害怕。”

哦!说到最初地方,我的母校,也在那里吧!对了,那是很多人深深记忆。可是现在那让很多莘莘学子有着美好记忆地方,已经只留下那已经摇摇欲坠的校门。且不说那今时今日之况。因为我们故事小主是扬煊。可是主角背后要有背景图,才是算得上好的画作。还是说说校园。校园里面是土院,房子也是泥土墙配青瓦。瓦片整整齐齐的排在屋顶上,大概有十几年了,依旧是那样的结实。这瓦片有一些故事。可是我不会说,因为那很漫长,我只能讲的是,那是我们几个村子的人自己烧制的凹槽瓦片。每一件东西后面都有自己故事,有些故事因为时间的流逝,让人们记忆会褪色。而河东小学身后的树林,至今还茂盛如海,就像从那里离开的莘莘学子一样,永远在怀抱那里的风景。

孩子不要害羞,你要在那里待上几年。也许你是聪明的,不用留级。

扬煊很内向,爸爸报上名之后,就撂下娃娃去务农。何止一个见人就不淘气的孩子。老师们这就迎来一天天生气的日子了。冯老师,是河东小学资历最深的老师之人人家现代的打字技术,一窍不通,可是论是打算盘,写书法,那就没有办法比了。什么嘛!有那么吊吗?不错的,那些园丁们,他们不仅仅会护花,而且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莫问云深有高人,定然有才化为云。这是一种境界,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叮铃铃,当啷啷!”

什么声音这么有节奏?告诉你吧!那悬挂在老师宿舍门前的钢铃,那是老师一天天职责,哪有什么电铃,那是老师拿着电子表,目不转睛看着时间,给孩子制定的时间规律。

看吧!老师们这么辛苦,应该好好学习吧!当然了,那时候每个人打着响亮口号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扬煊撒尿了。”有一个女同学大声嚷嚷着。

完了,上课时间太长,一时没有憋住。娃娃们可是懵懂无知年代,怎么会一时间反应过来。羞羞哒吧!全班孩子讥诮眼神盯着扬煊。冯老师一瞧大家,和煦笑了笑。慢慢走下讲台,拍了拍手中的粉笔灰。走到扬煊面前,只是亲切说了一句:“以后记得向老师说一声。”

你说这事闹腾的,本来扬煊不是一个健谈孩子,这可好了。这下子扬煊彻底的完了吧!自从以后,他会理你这个小女孩子才怪。算了吧!扬煊不理的是整个班级的人。不说话的人,可不会分心,书可读的好了。

下课前,冯老师告诉同学说:“过两天,我们每家每户要拉上电,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电吧!以后我讲给大家听。”

那是什么,八零年代出生在偏僻小山村的孩子,也许没有一个知道。不可笑吧!那时的大西北部分山区是那样的原汁原味。走过泥泞的路,裤腿也被泥巴染上一层土漆,大孩子们都是那样的潇洒干净。小孩子嘛!什么地方都不会避让,总是不经意弄得脏兮兮的。元宝是孩子们的头头,一个高年级胖子,他可是扬煊第一个朋友。且听说来。

放学回家突然遇到雷雨天气,那是司空见惯事情。大家都可是准备好了塑料,披在肩膀上,跟武侠剧中的大侠一样。哈哈!那不是幼稚,是我们没有雨伞的世界。

说来就来的雷雨天,顿时是冰雹万千,豆子大小的冰雹打的孩子乱跑,哗啦啦一片,如地毯一样扑来。扬煊遇到这样情况之后,直接就坐在路边哇哇大哭。家里离学校太远,好几里土路,一下雨就很滑。可怜胆小的扬煊可是哭了。这个时候肯定有一个天使般姐姐出现了,不会吧!肯定不是童话,还没有学会关心人的同学都跑了。

淅沥沥,哗啦啦的大雨,劈啪啪,电哗哗的雷电,让扬煊一直蹲在地上哭泣。是他太胆小是吗?哦!朋友,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他还很懵懂。元宝是学校里面的帅气的学霸,总是比别人走的远,这不巧遇到了扬煊。见到扬煊在雨中哭泣,那声音简直是让人不得不撕心裂肺。嘿!不要听哭声,做出一个大哥哥的行为出来。可谓是英雄拔刀相助,自是豪杰。这元宝果然是真豪杰,说声迟,那时快,背起小主就走。

是武侠看多了了吧?不要这样说,那是人家有善心。

扬煊不知道用什么言语表达,但是心中是那样的舒服。

差点忘了,这个时候有人会问,放学爸妈都不来接孩子吗?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孩子们从来没有大人接送过,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人生走出来的。

回到家里,扬煊心里第一次感到莫名的喜悦感。

九零年代了,电终于从南方一直走来了。电的速度很快,可是到这里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人家都有电了,奶奶还在挑着煤油灯灯芯,摸着黑在补衣服。扬煊也趴在炕上写着字。

爸爸串门回来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问爷爷说:“个家也拉上电怎说?”

爷爷这一回反对了,说:“不行,个家这么穷。娃娃要念书,明年,扬鑫也上学。”

爸爸低着头,一语不发。

“拉上电爷爷。”扬煊说。

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家里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靠粜粮食维持生计,可不是简单事情。小小年纪的扬煊自然是想不到这一层。话说回来,别人都想办法去改变,谁要是一尘不变,那可是被落后到一万年以前的。说不通啊!爷爷始终认为要先讲茅草房掀了,换成瓦房。因为最近乡镇府扶贫一些瓦在镇子上,要贫苦的人们去镇子上拉着骡子驮回来。这是天大好事,九年代,开始新的人生了吧!是啊!在山村人们不知道在生活的华夏大地上崭新一页页已经开启。

过了那么几天,村里的人不得不都接受电的方便。

“有电了,有电了。”

人们在万家灯火明亮夜里高声呐喊,是那么的喜悦与激情,一声连着一声,仿佛在高声告诉世界,这就是“天意”,并不是上天恩赐,是时代的进步。

万家灯火明,处处放光彩,扬煊看到了电,也看到了人们渴望进步的心情。

这是一个比出生时更加美好一年,村里的茅草房变了,村里的照明设备变了,新时代脚步正一步步迈向荒野云深的山村。

扬煊盯着明亮灯泡,好神奇啦!小主是一点都没有见到这么神奇东西。想着:“好玩的东西,不用奶奶挑灯芯。不用添煤油。”

爸爸在外面喊了两嗓子之后,进入屋子里面说:“真好!听说这东西只有县城有,现在我们都有了。”

“很好!个想这费钱了。”爷爷说。(方言)

爸爸说:“村里的人都去打工了。个也去。”(方言)

爷爷点头说:“两个娃都读书,咋没有办法,你去搞富业(西北农村对打工的俗称)”

由不得让爸爸呆在家里,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找到跟上时代变化步伐的思想。这是贫瘠山区的唯一途径。于是有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农民工。

爸爸走了,家里还是那样的反反复复生活。可是生活并不是想要多精彩就能如愿以偿。那是臆想中的完美,或许在猝不及防时,所要承受的是那样的苦不堪言,之所以是那样不完美,才更加有意义。而我们要感悟的就是那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