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二章 神奇的乐山大佛

王朝歌对李白给的“凌云剑谱”研读起来很轻松,一是他父母想让他强健体魄,课外时间给他报了武术学习班,学习了太极、格斗和散打,本来就有武功基础,学起剑法来,能很快的钻进去;二是他博览历史典籍,自然也涉猎过一些记载武功秘籍的有关书籍,对此类的书并不陌生。

有这两方面的原因,王朝歌对“凌云剑法”的领悟是非常深的,学习进展的速度是超乎常人的。

王朝歌在看完了两遍“凌云剑谱”之后,所有的招数和要诀都已经熟记下来,在心中仔细的揣摩之后,一一对照刚才李白传授的招式,他对整套“凌云剑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凌云剑法”非常巧妙,招式之间衔接自然,攻势凌厉,防守严密。王朝歌大胆推测,如果不练内功,只练“凌云剑法”,熟练运用剑法招式后,也能确保习练运用之人跻身高手行列。如果,内功修为深厚,剑法的威力将增大一倍不止,完全是武林中一等一的高手了。

王朝歌一边泡着脚,一边手里比划着“凌云剑法”的招式,使到精妙之处时,连自己都能高兴的笑出声来,他脚下不由自主的迈着步伐,一不留神把脚下的洗脚盆给踢翻了。

这下好了,一盆水把屋里的地湿了一大半,王朝歌忙穿好鞋,走到门口,打开房门通风,好让水气散尽,地早些干了。

至三更天时,杜甫跟着易宏才从街上回来,手里提着两个油纸包,一进门就开心的说道:“王哥,你看我带什么好吃的来了?”

王朝歌忙将手指放在嘴边,示意他小点声,低声道:“子美,你们转到现在才回来,一定看了不少好玩的,快给我讲讲。还有,你这纸里包的肯定是鸭掌或是鸡脚一类的小吃,我说的对不对?”

杜甫不禁崇拜的看着王朝歌,佩服的说道:“王哥,你真神了。我和易叔叔在街上看到有家卤味店卖的食物很香,也很新鲜,所以就买回来一些。一部分留待明日做早点,我呢从其中挑了两包拿回来当宵夜,还真是让你说对了,一包是鸭掌,一包是凤爪。”

王朝歌故作惊讶的说道:“我只说对了一半啊?这凤爪是什么呀?”

杜甫解释道:“王哥,你没说错的呀。这凤爪就是鸡脚啊!难道你不知道吗?”

王朝歌有些纳闷的说道:“这鸡跟凤凰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为何可以互称呢?”

杜甫闻言笑着说:“我还以为就自己是书呆子呢,原来王哥也有认死理的时候啊!这只是一种吉祥的称呼吧,显得文雅些,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的。”

王朝歌站起来朝杜甫深深一揖,说道:“愚兄受教了,子美也是小老师了,这不正如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

杜甫很高兴,王朝歌也有向自己请教的时候,就说道:“快点坐到桌子这边来,咱们趁热吃鸭掌和凤爪吧。”

王朝歌轻抿着嘴笑道:“好好好,子美也是嘴馋之人,记住美味虽好,可不要贪吃哦!吃坏了肠胃,可就不好了。”看着,自己故意不知鸡脚为凤爪,借机向杜甫讨教,引得杜甫很开心的样子,王朝歌也很高兴。

杜甫听王朝歌的嘱咐之言,有些哀伤的说道:“我宁肯做'撑死鬼'也不愿做'饿死鬼',这挨饿的滋味不好受,我从家里来舅父家的途中,就亲眼所见,路边有饿死的人,太凄惨了。”

王朝歌听杜甫之言,不由得一呆,谁曾想杜甫年少时的这句伤感之言,多年后会一语成谶。

王朝歌岔开话题,说道:“子美,咱们开吃吧。边吃边聊,以水代酒。”

杜甫笑道:“听哥哥的,说实话,我在街上时吃了一个鸭掌,美味无比,你吃了一定也会赞不绝口的。”

说着,两个小兄弟搬椅子坐到桌子跟前,一人负责解开一个油纸包,然后摊开来放到桌子上。杜甫让王朝歌先吃,自己则从桌上的茶壶中给王朝歌倒了一杯水。

在乐山城中转了一圈,杜甫先大口地喝着水解着渴,并不急于吃他带回来的宵夜。

王朝歌吃着鸭掌,问杜甫道:“这乐山城中,可有些好玩的?”

杜甫喝够了水,抹了抹嘴,拿起一个凤爪吃起来,回答道:“乐山城确实不大,但晚上很是热闹,此地的人特别喜欢吃宵夜,所以小吃的种类特别多,我一时间都有些眼花缭乱的。”

王朝歌说道:“那你有没有见到什么特别的人,或是说比较有趣的事?”

杜甫想了想,说道:“易叔叔带着我逛街时,倒是见了两个人,就在街上碰到的,像是朋友,他们的装束很奇怪,跟易叔叔聊了挺久的。”

王朝歌知道杜甫没什么社会经验,他所说的装束很奇怪,应该就是江湖中人的穿着。王朝歌猜想,这肯定是易宏在与外围的“黄缨”队做安排。

王朝歌吃完鸭掌,又拿起一个凤爪吃着,说道:“子美,你第一次到这里来,之前有听说过在这里修建的'乐山大佛'吗?”

杜甫点着头,说道:“我听舅父讲过,只是他也没来过,所以具体事情也不清楚,我也只知道个大概。”

王朝歌对“乐山大佛”的历史很清楚,其修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也很了解,所以他有意要验证一下历史的记载是不是准确的,就对杜甫说道:“子美,那你将自己所知道的讲一下吧。如有偏差,我正好给你纠正。这样,我们在明日游览参观'乐山大佛'时,就更有收获了。”

杜甫也觉得这样的建议很好,说道:“王哥,你说得对,在去任何一个地方前,都要提前做好功课,预先对目的地有所了解,就能更好的有助于我们游览参观。”

王朝歌说道:“目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禁忌,饮食特点,不一而足,也没有什么定式,多提前了解总是没错的。”

杜甫好好回想了一下舅父曾经说过的“乐山大佛”的情况,说道:“这'乐山大佛'开凿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法师,至今尚未完工。海通法师是黔地之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故'乐山大佛'也被称为'凌云大佛'。乐山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船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船毁人亡。海通法师见此情景,立志凭在山崖开凿弥勒佛大像,借助佛祖的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法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王朝歌点着头,觉得杜甫的舅父庞书文还是很博学的,不光学识渊博,对成都周边的发展还是很关注的。

王朝歌说道:“子美,你说的'乐山大佛'的情况是到位的,也是比较详细的,我再给你补充一点知识,怎么样啊?”

杜甫将手中的凤爪马上放到嘴里,双手鼓掌,说道:“热烈欢迎王哥讲解传授知识。”

王朝歌笑着说道:“子美,让你如此正式的鼓掌欢迎,我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我就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交流一下吧。”

杜甫也笑道:“我洗耳恭听,王哥所讲,必定精彩。”

王朝歌将手中吃的只剩骨头的凤爪放到桌上,拿抹布擦着手,说道:“已动工十余年的'乐山大佛'全名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正襟危坐。大佛建成后通高二十余丈,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五丈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此外,与'护法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是一片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杜甫震惊道:“建造完工的佛像会是如此庞大吗?我还以为就如同寺庙中的一般大小呢!”

王朝歌说道:“这还不算惊奇的,开工凿刻的大佛是'坐佛',大佛所处的凌云山,远观更是一尊卧佛。可谓'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是人力与自热地貌的完美结合。”

听王朝歌这么一介绍,杜甫顿时对“乐山大佛”心生向往。

王朝歌继续说道:“整尊'乐山大佛'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大佛的两耳和头像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在大佛头部共十八层螺髻中,第四层、九层和十八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不见,近处可见。衣领和衣纹皱折处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相通的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能够保护大佛屹立千年而不毁。”

杜甫至此已然是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