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一六章 虹吸

王朝歌看了一眼不看手里的石块,转身看着水面平静的“天池”,思索着。

这个“天池”的水源来自于地下河,这是无疑的了。

那这个水底的石眼就如同是一个吸管,连接着地下河与山崖上的“天池”。

做过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虹吸”现象。

“虹吸”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管状结构后,将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向更低的位置流出。

反之亦是可以实现,液体由低处向高处流动,只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即可。

“天池”中出现的现象,如果是石块投入水中落向石眼,因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属于正常现象。

而树枝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普通树种的树枝浮于水面,是正常的,况且不看投掷出的还是枯树枝,就更不会从水面沉向水底的。

之所以出现枯树枝落向石眼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因“虹吸原理”而产生的倒吸现象。

只是刚才的现象为何会让人感到惊恐,主要就是枯树枝被吸入石眼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人感到恐怖。

若是一件自重很大的物体也就罢了,关键问题是,这节枯树枝的重量几乎轻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能将这节“轻如鸿毛”的枯树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吸入水底,你可以想象,这个石眼中的吸力有多巨大。

若是换成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天池”的面积不大,站在高处,因为水体清澈,可对整个水底情况做到一览无余。

从而放松警惕,进入“天池”之中,你可以想象的到,最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从这节枯树枝被吸入“天池”水底石眼的速度上看,应该有极强的水压,才会形成如此强的吸力。

什么样的条件,才会造成这种水压呢?

王朝歌走到山崖的边缘,朝四周的远处观察着,找寻着心中的答案。

在东边远处的山峦中,耸立着一座极高的山峰,山的顶端已经没入云端,所以看不清其真面目。

王朝歌凝视着那座山峰,瞬间明白了此处山崖顶部的“天池”为何会有如此强的吸力了。

只有一种可能会造成“天池”中的石眼具备如此骇人的强大吸力,那就是山崖的地下河是与那座山峰的地下河是相通的。

两处相聚不过十余里,距离刚好合适。

此处低,彼处高,才会有方才这种情况发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作用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军事用途,为自己提供便利。

人们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

虽然因为地域差异和习惯不同,人们对此用具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所遵循的原理却都是“虹吸原理”。

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就是吸水用的曲管。

《后汉书·宦者伷张让》记载:“毕岚奉皇帝命,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於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汉朝时期,城里的主干道路都是要洒水的,由专人用扁担挑水,费时费力,而翻车的诞生,可以将水从河里引上来,大大节省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洒水车的鼻祖了。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曾经对此有注解:"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详细记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以前各朝代的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地方志和民族研究的专书。

其中《通典·兵十》记载:“渴乌隔山取水,以大竹筩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筩尾取松桦乾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

叙述的情况就是,可以利用“渴乌”隔山取水。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将大竹筒去掉竹节,依次相接形成弯管,将麻漆涂在表面,保证其密封性,将弯管的一端置于山外的河水之中,入水5尺,另一端用干燥的枯草树叶点燃炙烤,使筒内外的空气温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压力差,即可吸水而上。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

宋朝《武经总要》一书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

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

“唧筒”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具,百人规模的灭火队,利用“唧筒”即可完成整个城防的防火和灭火工作,效率奇高。

宋代《东坡志林》一书的卷四,记载"以竹为筒,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

说明了,当时四川地区的人们在生产食盐的过程中,用“唧筒”从盐井中把盐水吸到地面,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明代的《种树书》中,也讲到人们将“唧筒”用于生产,激水来浇灌树苗的方法,

王朝歌对于张良通晓这个“虹吸原理”并不觉得奇怪,作为学识渊博的一代谋略家、政治家,张良的知识积累是厚重的,知识面也是广博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存在于自然中的“虹吸”现象。

王朝歌通过“天池”水底石眼处产生的“虹吸现象”,又不觉想起来自己的师父李白。

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因为自己长时间未归,而担心自己呢?

为何在这个时候,王朝歌会想起李白呢?

其实,这跟王朝歌的坐骑“流星骑”有关。

不知大家还记得吗?

王朝歌是怎么给自己的坐骑起名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