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杜甫的舅父请李白和易宏就坐,三个人说着话。
在交谈中,李白和易宏了解到杜甫的舅舅姓庞名书文,原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后杜甫的外祖父在朝中为官时因反对扩建宫舍上书皇上,触怒了天威,得罪了权臣,被流放至巴蜀,后被朝廷特赦。
一家人幸得无性命之忧,也未受牵连,但杜甫的外祖父经此打击,对政治也已心灰意冷。无意再返回北方,就在此购置了田地,教育子弟勤奋读书,钻研学问,但莫要为官。
听庞书文讲述了家中之事,李白和易宏也是很感慨。朝政清明,读书人还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机会,若是政治昏暗,则不如耕读相伴,一家人安居乐业也好。
庞书文知道面前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时,很是激动,直言“没想到,今日竟能有此机缘得见李公子,实乃是三生有幸啊!一定要留下来吃了晚饭再走,否则就是看不起我了。”
推辞不下,李白和易宏就笑着答允在家里吃了饭再走。
待细聊之下,李白对杜甫的学业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小小的杜甫果然是家学渊源,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官修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初唐时期的"文章四友"。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中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如此年纪就能作出惊人的诗句,是有道理的。
杜甫和王朝歌跟着舅母从后面过来了,杜甫的舅母知书达理,很是贤惠,在见过李白和易宏后,就去厨房忙活做饭去了。
热腾腾的茶水端上来了,几个人喝着茶,闲聊起成都附近的景致和典故来。
第一个谈的就是明日李白他们要去的“都江堰”,庞书文虽不是本地土生土长之人,但毕竟在此也有近二十年了,知道些本地的风土人情。
易宏当仁不让的作为导游的资格给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由来,庞书文就在旁作为补充讲解。
“这'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历时八年建成。近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面积近千万亩,是前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易宏颇为自豪的介绍着家乡的这一宏伟工程。
庞书文从史学角度又对都江堰的情况进行了补充讲解,他说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杜甫自到舅父家后,从未离开过成都,乍闻都江堰的历史渊源与功绩,就很是感兴趣,在听说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到过都江堰时,就更是心驰神往了。
王朝歌看在眼里,为了更加挑起杜甫要去“都江堰”的兴趣,就说道:“自'都江堰'建成之后,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太重要,以至于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遂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杜甫听了王朝歌所说,已经按捺不住要去都江堰了,于是开口央求舅父道:“舅父,我到成都后,还没有远游过,我明日也想去'都江堰',您就同意吧?”
庞书文其实心中早已有意让杜甫跟随李白等人明日同去“都江堰”,一来有人陪同前往,往返有人照应,他也放心;二来李白乃当世的大诗人,文采过人,自己的外甥能在身边聆听教诲,自是获益匪浅;三是游览流芳百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开阔眼界的好时机。
但为了让杜甫更重视明日“都江堰”之行,而不是当成纯粹的游玩,庞书文带着有些考量的意味问自己的外甥道:“子美,你回答舅父的一个问题,如果让我满意,明日你就可以去。”
杜甫很开心的说:“舅父快讲,我认真听着呢!”
“你虽未去过'都江堰',但适才也听易叔叔、舅父和王小公子介绍过其基本情况了,就你所知,给舅父总结一下'都江堰'的五个值得一去的理由,我给你一盏茶的功夫考虑。”庞书文意味深长的看着自己的外甥。
杜甫开始低头思索,庞书文和李白、易宏继续喝着茶聊着天。
王朝歌觉得杜甫的舅舅是非常有思想的一个人,对杜甫的教导是很用心的,这么一个小细节上的考量,对杜甫的学识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王朝歌也在思索杜甫舅舅的问题,不一会儿,他心中也有了一个答案。
杜甫想好了自己的答案,他看舅父跟李白聊得正开心,就在一旁对王朝歌说道:“王哥,你去过'都江堰'吗?”
“没有啊!所以明日才要去的。”王朝歌回答道。
其实,王朝歌是去过的,就是在那次的暑假“夏令营”时去的。那次他跟随老师和小伙伴们游览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和“乐山大佛”,不论是人文古迹,还是自热美景,都让他流连忘返,印象深刻。
现在,骗杜甫说自己没去过,只是不想把事情弄复杂。你想想,若是让杜甫知道,在后世中他年老以后结庐居住的地方被辟成一处历史遗迹,即“杜甫草堂”时,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惊。更何况,李白等人也在侧旁,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所以,王朝歌说此善意的谎言,也实属无奈之举。
还有,王朝歌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也想再看看一千多年前的这些景致跟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杜甫说道:“那明日正好我们一起游览'都江堰',王哥你虽未去过,但历史掌故比我知道的多,这点我要向你学习的。”
王朝歌说道:“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喜欢其中讲述的知识,总结的前人的智慧,每每读来都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想来也有些好笑的。”
杜甫有些羡慕的说:“我家中和舅父家中都有很多藏书,我嫌它们厚重,语句晦涩难懂。家父和舅父让我阅读时,总是极不情愿,敷衍了事。现在看,我真是不懂事,错过了经典好文,荒废了大好时光,我今后一定要认真研读典籍,充实提高自己的学问。”
王朝歌说:“贤弟,能这么考虑治学就对了,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杜甫很有感触的点着头,又说道:“王哥,您要答应我,明日去'都江堰'时,多给我讲些与其有关的典故知识哦!”
王朝歌笑道:“贤弟,你不如此说,我都会如此做的,要不怎么彰显我比你知道的多呢?”说完,忍不住笑出声来。
杜甫知道王朝歌在调侃自己,也跟着笑起来。
庞书文听到了他们后面的对话,对王朝歌很是欣赏,也放心自己的外甥与王朝歌交往,心想这或许是老天将如此优秀的人儿放到眼前来,子美既得良友,又得名师,真是幸运啊!
想到这里,庞书文故意问道:“子美,我的问题想好了吗?就在那里说起闲话来,答不好的话,明日可哪里都别想去。”
杜甫笑着对舅父说道:“舅父,我早就想好了。看您在跟李老师和易叔叔说话,就不便打扰。想等您得空时,再向您禀告我的答案。”
庞书文点点头,说道:“那你现在说吧,我和李公子、易公子一起听听你的答案。”
杜甫答应着,开始讲自己总结的“都江堰”的五个值得一去的理由,它们分别是:其一,历史功绩显赫,利国利民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其二,先人劳动和智慧结晶,值得铭记缅怀;其三,工程浩大,历时八年建成;其四,历朝历代极为重视,古迹众多;其五,工程原理奇妙,值得研究学习借鉴。
庞书文、李白和易宏对杜甫总结的这五条值得一去“都江堰”的理由是满意的,大小方面都顾及到了,很全面的。
王朝歌听了杜甫的总结,觉得很好,毕竟杜甫没有去过“都江堰”,只是刚才听了这么简单的一些介绍,能有此初步的感受和较全面的总结已属不易了。
当然,如果杜甫去过“都江堰”的话,就会像自己一样再加上两条总结,就是“其六,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其二,变害为利,因势利导。”
此时,庞书文点头,告诫杜甫道:“子美,这五条总结得不错,明日你可随李公子他们一同前往'都江堰'。临去之际,舅父嘱咐你要记得八个字,就是'以古鉴今,学以致用',回来再对照历史典籍,深刻领悟其中的学问和奥妙,才算是没白去一趟,知道吗?”
杜甫听舅父允许自己明日可以与王朝歌、李白同去“都江堰”了,真是欢喜异常,答应道:“舅父,我记住了,此去游览'都江堰',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定用心揣摩学习前人先辈的智慧精要。”
这句说完,连李白都不禁点头,心中对小小年纪的杜甫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