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自己的房间,严肃认真地在胸前画个十4字,轻声说:
“修女,谢谢你的提酯,不然我真会成了水龙王,大水也会损坏这座可爱的小楼。”
我擦干身子钻进蚊帐,一觉睡到大天亮。
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故事,其他人也一样。到离开的时候我们都有点舍不得那座小楼。我住过各式各样的宾馆,至今仍怀念鼓浪屿山坡上的那幢小洋搂。
别放弃
近几年来,已作古多年的丘吉尔突然又引起了医学界的兴趣,或者说当今医学尚未解开丘吉尔的健康长寿之谜。他爱喝酒,到晚年也不加节制。柚烟更凶,几乎是雪茄不离唇。更是一位饕餮公,食不厌精,百无禁忌。一生波澜壮阔,几经磨难,大起大落,紧张繁忙,多才多艺。他的许多习惯和做法是违背现代养身之道的,然而他不仅活到八十多岁,而且健康充实。
我想起另一个西方老人的话:“我一天得抽18支雪茄,到了我这年龄,不抓住点什么是不行的。”我当然不是提倡老年人都要拼命吸烟。恰恰相反,我本人不吸烟,也讨厌烟的味道。令我多想的是上了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抓住点什么是不行的”?抓什么?
哪些该抓住,哪些该放弃?
我曾在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看几位老年人打门球,为了一个球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欢而散,旁边有人说风凉话真是一群老小孩,值得吗?”我在旁边却看得很感动,就是要这份认真,认为不公就要争,就要吵,比赛就得像个比赛的样子。老了不要害怕再一次成为小孩,像小孩子一样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热爱阳光,就会增加许多快乐,忘掉许多忧虑,有什么不好?
老小孩式的老年人大都活得轻松,生活愉快,人缘儿好。
我想这就叫“抓住了一点什么”。抓住了自己喜欢干能够干的事情,抓住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快乐。
我喜欢早晨游泳,通过几年的观察,发现坚持得最好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春夏秋冬,冰雪风雨,他们最准时,兴致最高,他们也很少闹病。倒是中、青年人,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发懒,不想睁眼,不想起床了,或者感冒了,一连许多天不敢下水。中青年比不过老年,这不奇怪。因为老年人抓住了这件事。这是他们一天中最美的最快乐的时刻。经过水的亲吻和拥抱,皮肤光洁,肌肉富有弹性。在水中从精神到肉体的所有紧张都缓解了,悠哉,乐哉。大家说说笑笑,交流着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每个人行之有效的养身之道,每一天都有一个美妙的开始。
“抓住点什么”就是不让自己人未老心已老,人刚老心已死。真正能使老年人悲伤的不是年岁的增大,而是希望的减少。希望少了,生命的动力就少了,欢乐自然也就少了。
其实老年人的幸福和快乐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得多。就看你去不去抓住它。
人都是越老了越更像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最近,德国《明星》杂志公布了人类医学的最新研究43暴成果,人脑是整个宇宙中最复杂的组织,“它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到20几岁以后,每天损失的脑细胞大约才只有100个。按这一速度,只有在七、八十岁以后才会导致记忆衰退,而“90%的人肯定可以精神矍铄记忆健全地活到老,老年人的脑子可以与年轻人的一样灵活”。
一个人自己感觉多老,他就有多老。
老是无法回避的,正像死亡无法回避一样。但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与其悲叹老之将至,不如像美国自然主义者巴勒斯那样欣赏老年:
“树叶渐渐变黄的时候是多么美妙啊!落叶之前,请看那丰盛的光泽和色彩。”
农民帝国
1993年4月17日清晨6时许,我照例走进游泳活动中心,有几个“泳友”几乎是同时大声告诉我:“知道吗,禹作敏被抓起来啦!”
整个早晨,游泳池内外,大家谈论的就是这件事。而且异常兴奋,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地欢呼。
我游完泳回到家,无论来人或来电话,有朋友甚至从广东、沈阳打来长途电话,也都是通报禹作敏被刑事拘留的事。大有奔走相告、人心大快之“轰动效应”!所谓“中国第一村”及其“村长”,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待我见到当天的报纸,才知是新华社记者从公安部获悉这一“重要新闻”的。一个农民触犯刑律被拘留,为什么会如此兴师动众?
这件事带给人们的冲击和思考,决不到此为止。我曾经有幸结识了许多企业家,也包括一批农民企业家。近几年来,他们中有些人的变化,令人震惊,不无忧虑。他们的财富与国际富翁的财富相比,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充其量不过是“小富”。然而,其中的某些人却敢于凶猛地乍富。其自我膨胀的速度和程度,可令世界超级富翁汗颜。养狼狗,雇打手,修防原子的别墅外加铁丝网,成立自己的派出所,穿饕服,开窖车,有枪支弹药,修坟纳妾,欺男霸女,敢于再一再二地打死人。为耀其富有,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主要的资金和精力不是用于投入再生产,而是投入消费。超常的变态的歇斯底里的消费,必然造成腐败和堕落。
他们并不是一下子变成这样的。在创业的初期,则充分展示了农民的智慧、勤奋和胆识,有自己的哲学和绝招,甚至也不缺乏机智和幽默。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他们的演变过程…“―有了点钱以后,其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其潜藏的劣根,便暴露无遗。所以难有大的气候,难成大企业家。一成“地主”,便当恶霸,一成恶霸就快作到头了。
当年只要是一块地方的能人,靠聪明,有点子,抓住机会就有可能发一笔财。出头露脸,成为典型。今后的市场经济,是大市场、大循环、大经济,需要有大作为、能成大气候的企业家。淘汰的正是眼光短浅、急于享受、作威作福的“土财主”。
近年来人们不厌其烦地宣传富翁阶层:亿万富翁有多少,千万富翁有多少,百万富翁无计其数……却很少介绍这些财富的积累过程。仿佛一夜之间中国需要一个富翁阶层就真的冒出了一大群富翁。人们有理由发问:有些人的财富有多少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正当手段获得的?
某些地方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弊端,确实令人鳘醒。请看一个惊人的“创举”;让自己的村跟某党4政机关“合资”。跟外国人合资、搞真正的工业到大市场上去赚钱,太难了,需要真本事,还要冒很大风险。莫如花钱购买权力,通过权力获取更大的钱。一个信息、一条政策、转一下发货票,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钱就到手了。使自己的企业变成某些有权者的“小金库”。自己得大头,让那些有权无钱而又贪钱的人、经济上缺乏安全感的人以及穷疯了的人得小头‘。公开宣扬买通哪一个级别的干部就用哪一个级别的钱,多花一分钱就算失误,要扣办事者的奖金。钱来得容易,且来路不正,自然舍得挥霍,舍得花钱行贿。
人穷不要紧,怕的是心穷,体制穷,权力穷。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你只要敢吹自己有花不完的钱,吹得越邪乎,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谁都愿意把钱借给你,想从你这里得点便宜。有人就专门用钱吓唬人,鄙视人。因此用钱开道办事更容易,也会得到更大的便宜。花钱买名声,到处出风头,然后再用名声去唬人,去换钱,哪管你法律不法律……
大邱庄被新闻传播媒介以铺天盖地的声势誉为“中国第一富”,决不亚于当年对大寨和小靳庄的宣传。然而那两个“典型”都是在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结束以后,才开始沉寂。可惜禹作敏本人连那样的福气也没有。功过是非,历史将会作出评说,绝不能因其乃“典型”而容忍其恣意践踏法律,为所欲为。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标志着中国最高权力机构和4执法部门有足够的清醒一这才是老百姓所以欢欣鼓舞的真正原因。
曾经建设了人类文明的农民以及现在生活在大城市和工作在大企业里的农民,恐怕不能不想:从土改、合作化,到“四清”、“文革”,每场运动都有农民典型,每个典型的寿命都不长。典型不同,其本质、其盛衰规律却差不多!我们难道就不能摆脱这一命运模式?
我来说说穷
最近我耳闻目睹了一些城市贫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情绪一直缓不上来。跟几位朋友谈起此事,真想写一篇关于现代贫穷的文章。有的朋友未加思索就反对,当下时兴谈富不谈穷。报纸上天天都在讲中国有多少富翁,他们怎样“利如晓日腾云起,财似春风送雨来”,争勇斗富,混迹销金窝,一掷万金,豪气干云。社会上遍布精品屋、极品屋、高价学校。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怎容得下一个“穷”字,多么剌眼,多么杀风最!无论把现代人的生活写得多么奢侈都不为过,群众看新鲜,领导不怪罪。说“穷”一恐怕太背时了,讨人嫌,如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谈富一样会有麻烦……那就试试吧,反正不会比实际的贫穷给当今社会造成的麻烦更大。
她,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老是穿着一身旧衣服,头发枯黄,面色发暗,没有人见她笑过,也很少说话。由于缴不出学校规定的各种费用,常挨老师的训斥,也被同学们看不起。有一次被同学揭发,她不缴春游费,却用2元钱买了一枚磁疗戒指。这还了得,小小年纪,平时会装穷,却有钱买戒指戴。自然又少不了一顿兜头盖脸的批评,她不吭声,甚至也没有哭,只是神色惶惚,目光呆痴。老师忽然动了恻隐之心,主要是怕出意外,悄悄跟到她家。她的家里散发出令人震惊的赤贫。其父母所在的工厂濒临倒闭,每月只能发给每个职工50元生活费,有时他们还可以享受100元的困难补助费。失业的焦虑和生活的困窘,其父又得了糖尿病、心脏病、胆结石,多次病危,住院抢救无钱,其母向邻居下跪借了2000元。医院出于同情留住了半个月,后因无钱交纳医疗费只好停药出院。成天忍痛不语,为了省钱也不买药,手上戴着那枚女儿听人说能包治百病的磁疗戒指。其母哭诉他看病,孩子上学,过日子都要用钱,厂子不行发不了钱,我就是想卖身也卖不了钱呵!叫人可怎么活?”
真是怪了,自古贫和病就容易结缘。
周某,只有42岁,一个照相器材厂的工人,厂子亏损,无班可上,偏偏又得了肺心病,前后鸡胸突出,双手青紫,说话带哮鸣音,边说话边自打氧气,还希望能找个看门守摊的活儿干,好挣点钱吃饭。其夫是运输工人,一着急得了半身不遂,拄着拐,拉着半个身子到处找活干我只要有一口气,就得挣钱养活孩子!”
齐某,照相机快门厂的工人,丈夫病故,独力供荞两个儿子上学,他们的功课学得很好,只是严重营养不良,贫血。因为全家只在晚上生一次炉子,把一天的饭做熟,早、午吃冷的为的是省出一点煤钱。
有一些家庭,自春节过后没有闻过肉味儿,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馅里有肉的饺子。还有的忍受不了贫穷的耻辱而自杀。有个半导体器件厂,五年没有给退休职工拫销医药费。有个公司还拖欠着十几个已经死了的职工的医药费。
党贡三,原是一家工厂的党委书记,靠离休金养活老伴和呆痴的女儿。工厂突然一连三个月不再发给他离休费,断了饭门,年已71岁,门前冷落,只有坐以待毙。
这些事情不是发生在深山野岭,是发生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我采访了某局14个“长期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多数已停产或半停产,少数业不抵债,濒临破产”的企业,这种“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的职工达9413人。拖欠职工工资最长的6个月,一般拖欠3个月。拖欠劳保工资153万元,拖欠退休金130万元,拖欠在岗职工工资85万元,共拖欠医药费389万元。
有人倡议共青团员的捐助,全局2万名共青团员捐助了5千元,每人平均2角5分。不能说多,也不能说少。青年们提出,这是私人捐助能够解决的问题的吗?有些人少赏一点,少占一点,少一点腐败,少一点失误,少奢侈一点,岂不胜似挤青年人的牙缝儿!
当领导同志向这些困难户发放1百元或2百元救济金时,常有人感动得率领全家下跪,以表谢意。老实巴脚的工人,穷得失去了气势。既已无可奈何,还计较什么?
城市贫穷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连锁倒闭。但是工人们为企业服务了几十年,他们的“劳动剩余价值”早就全部贡献给了社会。现在企业一黄,老账全不认了,不再管他们,这公平吗?一老工人说“解放前是有嘛别有病,没嘛别没钱。解放初期国家颁布《劳保条伊於,工人生老病死有了保障,我们打腰鼓、扭秧歌庆祝现在这句话不灵了。可连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社会保险制度,在美国贫困线以下的人看病就不要钱嘛。”这话里的含意很真实。
当今有钱的人也许会对这种现象不大以为然,甚至嘲笑这些穷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事。古人讲“笑贫不笑娼”,男盗女娼,杀人越货,敲寡妇门,掘祖宗坟,似乎都要比贫穷更好一些。贫穷等于耻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们》里说:“富人最不愿听穷人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申诉。”
然而,不消灭贫穷。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安定和祥和又从何谈起?
一个还有着干柴烈火般贫穷的社会,也不会成为富翁们的天堂。现代社会更不应该歧视或漠视贫穷,到了该重视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即便是一个正常的母亲,她疼爱发了财的儿子,但也会更心疼穷得当了乞丐或成了残废的儿子。何况一个国家!
现代人谁不喜欢锦上添花。而现代社会又恰恰最需要雪中送炭的古道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