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章 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自1896年起,e伯恩施坦在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从理论上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修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国际现象,各国的机会主义者麇集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之下。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中的革命左派,首先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a倍倍尔、w李卜克内西、r卢森堡、f梅林、k李卜克内西、c蔡特金等人,在不同程度上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

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如法国的j盖德、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保加利亚的布拉戈耶夫等人,也对伯恩施坦及其实践中的同伙法国的米勒兰分子进行了批判。

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粉碎了小资产阶级的民粹主义以及伯恩施坦主义的变种──经济主义,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2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党章和党纲,为建设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基础。

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了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运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1915年9月齐美尔瓦尔德和1916年4月昆塔尔两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见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和昆塔尔会议)所形成的短暂的、过渡性的国际联合,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国际(齐美尔瓦尔德联盟)。

由这次会议开始的活动,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运动。

1915年12月,欧洲和美国28个社会民主党中有13个党和两个党内的8个反对派声明加入这个国际,其后还有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参加。

考茨基中派在这个组织中居主导地位。

由于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左派坚持斗争,该国际宣言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谴责社会沙文主义,批评社会和平主义。

齐美尔瓦尔德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锻炼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组成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为创立新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战略和策略、党的建设以及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光辉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亚革命浪潮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它参加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大规模罢工斗争,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俄国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列宁及时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七月事变之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业已消失。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胜利地夺取政权。

革命从首都向外地、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到1918年3月,全俄广大城乡基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激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欧洲和亚洲出现国际性的革命浪潮。

在欧洲,主要有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1918~1919年德国革命,1919年3月匈牙利革命,先后建立为时短暂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在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斗争,1919~1920年意大利爆发工人占领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骚动,直到1923年还发生保加利亚反对赞可夫政权起义,德国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汉堡工人起义以及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等。

所有这些革命斗争都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血腥镇压之下先后遭到失败在亚洲,许多国家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我国1919年五四运动把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921年我国成立,1924~1927年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

朝鲜在1919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运动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相继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掀起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运动。

联共(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苏维埃国家在列宁领导下取得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以后,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放弃战时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沟通城乡和工农之间的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这是一条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苏联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

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多数成员1924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对派,1925年批判了所谓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1927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

这几次争论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党内斗争中开创了不好的先例。

1928~1929年,从如何看待和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开始,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发生严重分歧联共开展了批判所谓布哈林集团右倾错误的斗争。

其结果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并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于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人民还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苏联的强大及其影响,不仅保证了它在以后的反卫国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国际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