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6章 水密舱

薛绍打定主意,立马着手筹备出海之事。

他来到广0州港,察看眼下大唐用于出海的船只。

他发现一个问题,眼下大唐的船只规模都很小,最大的船吨位也不到百吨,绝大多数船看上去就像是大一些的渔舟。

这些小船怎么漂洋过海?

薛绍仔细察看这些船只,发现一个根本性的原因,这些船的船舱都是没有分隔的一大片。

也就是说,水密舱技术还没有发明和运用。

水密舱技术是华夏造船史的一项重要发明,是华夏日后有过一段辉煌的航海历史的物质原因。

水密舱顾名思义,就是用隔板将船舱横向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独立船舱,如此一来,当船只发生触礁、碰撞等伤害,造成船壳破损时,即使某一个船舱破损进水,其他船舱不会被波及,从而有效地提升船只的抗沉性。

另外,因为船只的船舱有多个坚固的隔板横向支撑船舱,这大大增强船体的刚度和强度,形成船体坚固的横向结构,这使得船只能够造得更加大型,也使船只采用多桅多帆技术成为可能。

对于华夏来说,水密舱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这项发明在宋朝得以广泛运用。

日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戚继光纵横东南沿海使用的福船,统治东方海权的郑芝龙集团使用的船只,采用的都是水密舱技术。

这项技术在18世纪前后传到欧洲去,英国采用这项技术,造就日不落帝国的强大舰队。

哪怕到了20世纪的泰坦尼克号,也采用了水密舱技术。

因此,水密舱技术是华夏船只能够远航,能够造就巨型宝船的基础技术。

眼下大唐这些没有采用水密舱技术的几十吨的小船只,是很难抵御大海的风浪的,所以眼下大唐外洋的航线绝大多数是沿海航线,因为船只不敢离开陆地作远洋航行。

很好。

知道原因就好办了。

薛绍立马召集造船工匠,给他们画了水密舱的图纸,要求他们用水密舱的技术造船。

在都督大人的号令之下,造船事业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薛绍亲自在现场监工,他让造船工匠在水密舱的隔板夹层中填入桐油和泥土的混合物,使隔板更加严密坚固。

还有每一块隔板上有节疤和裂痕之处,都用小块木片补塞。

在薛绍正确的方向引导下,在众熟练工匠的努力下,水密舱技术很快得到运用。

薛绍将手下5000名兵士调到造船的前线,在两个月之内,造出第一艘运用水密舱技术的百吨级的航船。

航船下水进行演训,同时,薛绍着手造更大的船只。

他心里笃定,造出千吨、万吨的巨型船只都是可行的,毕竟郑和下西洋的旗舰吨位达13000吨。

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唐朝并没有代际的差异,所以在这个时代一样造得出万吨大船。

薛绍运用都督府的人力、财力全力投入到造船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