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走出浴盆,披上睡衣,他走到寝室,从床头拿出一本账本。
这本薄薄的账册记载着安西都护府给朝廷、也就是敦煌海关缴交的关税,大大小小的税赋缴交记录达数百条之多,都细细记录在册。
李令月负责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的财务进出,但是安西都护府缴纳朝廷的赋税,则是素来由薛绍亲自整理记录。
因为薛绍知道,安西都护府给朝廷缴纳的税赋这笔账,是安西都护府与朝廷共存关系的根基所在。
薛绍指着账册给李令月解释,说着:这两次进敦煌西市贸易,我们缴纳的关税都已经交给朝廷了,共计二亿零三百四十五万钱。
关税缴纳的手续往来复杂,条目繁多,加上数额巨大,所以这账直看得李令月眼花,但她只看最后二亿零三百五十万钱这个数字,她不禁愣着神。
李令月:以往国库一年岁入在一百亿左右,咱们安西都护府两个月便缴纳两亿多的赋税。
薛绍:这只是安西都护府在棉产品的生意上缴纳的赋税,加上广0州都督府缴纳的赋税,还有安西都护府缴纳的其他税款,我们一年缴纳给朝廷的赋税共计得达到三十亿钱。这笔收入对于朝廷来说必定是意义重大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必担心朝廷的态度。
李令月笑道:夫君说的是。月儿炖了莲子羹,就给夫君端来。
大明宫,蓬莱殿。
李治正躺在胡床上闭眼歇息,玉奴才人坐在旁边给李治轻轻地揉按太阳穴。
李治呼吸微微起伏不平,他沉吟良久,问道:近日关于安西都护府的争议,还有下文?
玉奴才人谨慎地说道:回禀陛下,玉奴担心陛下劳心伤神,没将这些状况过多禀告陛下。近日群臣又一次上书,禀明天皇天后,大意是,安西都护府自行其是,孤悬大唐西域,占据土地,自行屯田开拓,凡事不问朝廷许可,自行增拓武备,这些举动有谋反之嫌。
李治没动声色,问道:天后那边怎么回应?
玉奴才人说道:天后没有表态,也未有动作。
李治:那便按下不理。如若那些文官前来催问上书的答复,就与他们说,他们如若有本事,就一年拿出二三十亿钱的赋税来,否则别多废话。
薛绍与李令月如期回到安西城,继续新安西城的经略事宜。
移民开始分批来到新安西城,很快,新安西城聚集了四万人民,新来的移民大部分是以家族或家庭移民的形式到来,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大部分是年轻人,这批新移民的到来很好地充实了安西都护府的实力。
随着两万新移民投入生产,安西都护府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棉产业的产量进一步提升,每过十日就有一批棉产品运往敦煌西市,安西都护府的收入进一步扩大。
除了棉产业之外,占城稻、番薯、玉米、土豆、番茄等农业产业也继续扩大规模。
在安西都护府海量的商品输入之下,敦煌每个月流过的商贸体量都达到十亿之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大唐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商贸体量,敦煌已经妥妥成为大唐最繁荣的商贸都市。
在敦煌繁荣的同时,敦煌的人口也呈指数级的增长趋势,本来敦煌只有不到二十万的人口,随着敦煌西市的设立和贸易的繁荣,大量商客来到此地,河西走廊、关中的大量家族、劳动人口也往敦煌迁徙,敦煌大有成为新的冒险者之都味道,眼下敦煌人口已经增长至三十万,预计一年之后敦煌会达到五十万人口,最终,敦煌的人口总量会逼近甚至超越长安城的百万量级。
大量人口来到敦煌,他们的目标不止是敦煌,其中有大量的人是奔着安西城去的。
因为这些有冒险需求和精神的人们知道,如果说敦煌是眼下大唐增长最迅速的城市,那么玉门关千里之外的安西城就是目前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城市,安西城的机遇比敦煌更多,安西城的财富扩张比敦煌更快。
所以大量人口来到敦煌之后继续谋求去安西城的机会,但是大唐对于人口出关的管理严格,可以参考六十年前玄奘大师出关,需要伪造文书,属于偷渡性质。
所以绝大部分想要前往安西城的人民需要经过安西城的移民审查。
安西城对于新移民的要求堪称严苛,按照安西城的要求,报名者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通过筛选。
但尽管筛选严格,但是每个月还是有五千到八千的人民通过筛选,获准前往安西城。
所以,在敦煌人口爆炸的同时,每个月都有一批高素质人口在安西城军队的护送下西出玉门关,前往伊犁河谷。
安西城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大唐人民心目中的希望之地,光辉之地,神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