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大军冲锋的阵势已经被彻底搅乱,阿史那俀子还看到不少突厥骑兵或者是因为辨不清方向,或者是因为恐惧,开始四处逃散。
这时,唐军的蝗虫还在源源不断地袭来,唐军已经停止了齐射,而是有针对性地射击,而唐军最着重照顾的,便是阿史那俀子这个方向。
阿史那俀子仅剩的几名亲兵朝他大喊:可汗!快后撤!保住性命!
阿史那俀子也知道眼下的局面对他而言已是绝境,只是这局面变化之快让他措手不及。
唐军使的是什么妖术,让他的三万大军转眼陷入崩溃?
但是阿史那俀子没空档思考,他本能地调转马首,向后撤去。
随着阿史那俀子后撤,阿史那一族的三千多族兵也丧失了冲锋的信心,他们跟着阿史那俀子寻求自保,或者后撤,或者寻找唐军兵力薄弱的位置寻求突围。
随着先锋的阿史那一族的骑兵纷纷后撤,突厥大军迅速陷入混乱,从后面冲上来的骑兵撞上前方后撤的战友,庞大的骑兵阵型乱作一团,夹在阵型中间的突厥骑士被撞翻马下、被撞死、踩死的不计其数。
跟在突厥大军冲锋阵型后方的一些原本就地位低下、对阿史那家忠诚度不高、本来就怀有观战局变化再作打算的想法的突厥部族骑兵更是掉头就逃跑。
此时,唐军的雁形阵已经形成一个半圆形包围住突厥的三万骑兵。
左翼的黑齿常之和右翼的王海宾都严密地观察着局势,他们已经发出五轮白磷弹齐射,此时唐军已经转为自由射击,他们瞄准突厥人冲击突围势头猛烈的方位集中发出射击,阻挡着突厥人的攻势。
突厥人阵型的混乱迅速扩大,大军已经开始以不同的部族为团体四处冲击试图突围。
这些小股的军队冲向唐军,冲击唐军的包围圈。
唐军面对着突厥各路乱军的冲击,唐军骑兵按照此前已经准备好的调度,负责前线接战的将士抛弃弓弩和箭发式白磷弹,亮出兵器拍马而上,与突厥骑兵短兵相接。
突厥骑兵手持马刀冲向唐军,他们习惯性地以猛冲之势紧逼唐军,因为他们知道唐军骑兵最主要的武器是马槊、长枪等长柄兵器,所以突厥骑兵对付唐军骑兵惯于寻找近身作战的机会,这样能使唐军失去长兵器的优势。
但是这次突厥骑兵贴近唐军之下,他们发现唐军被逼近之后迅速抛弃马槊、长枪,转而亮出一种前所未见的兵器,那是一种宽刃大刀,刀刃长度与唐军惯于使用的陌刀的长度相仿,但是刀柄短得多,只堪单手持握。
只见唐军用这种大刀挥舞劈杀,大刀抡转之下,唐军骑士劈杀凶猛,而且攻守兼备,突厥骑兵的马刀对上唐军这种大刀,竟然完全占不到优势。
唐军骑士清一色地配备这种大刀,而且使用精熟,显然经过专门的战术训练。
突厥骑兵没防备唐军骑兵的这种新武器,只见唐军骑兵一轮劈砍之后,随着战马腾转,回身又是一轮劈砍,唐军放弃了刺、挑等以往惯用的作战技术,一味地使用大刀劈砍,只见这战法虽然单一,但是威胁却是前所未有的大。
因为劈砍这一攻击手段是最能从战马上借力的,骑兵在战马前冲之下,劈砍所能发挥的力道是最大的,加上唐军的大刀原本就极为厚重,所以更是杀伤力十足。
唐军骑兵的近身交战手法几乎仅剩下劈砍这一招,称得上简单粗暴。
西突厥人讶异于唐军的大刀的设计,这种大刀刚中带柔,不仅砍杀效果极佳,而且反复劈砍之下不见刀身有损伤。
在唐军强硬的阻挡反击之下,西突厥人的突围冲击很快被打退。
黑齿常之和王海宾分别处于南北两边的包围圈看着突厥大军的动向,只见这支游牧骑兵大军已经处于半溃散的状态,阵型陷入混乱。
但是突厥大军中仍然有颇为强大的力量在进行组织,那是西突厥各部族的头领,这就是部族制的优势,当头领失去领导力的时候,各部族的头领会带领各自的部族做出决断和对抗。
各部族分别组织起来,开始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唐军包围圈的冲击。
黑齿常之果断地下令,喝道:左翼向前迂回!
随着黑齿常之一声令下,唐军的左翼向前移动,随着左翼前移,包围圈的中心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随着这个缺口的出现,突厥大军找到突围的机会,大军没有统帅统一号令,各部族各行其是之下,半数突围的人马开始涌向包围圈的缺口。
黑齿常之喝道:穷寇莫追!
唐军看着西突厥人突围溃散,没有发动追击,而是集中精力抵挡突厥乱军混乱的冲击。
西突厥骑兵找到可以撤退的出口,他们自然而然地不再与唐军硬撼,而是尽数撤向可以撤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