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5章 吐蕃大军的混乱

这些问题,这些屈辱和焦虑,这众多的吐蕃精锐早已经想到了,但是他们在噶尔钦陵的凝聚之下仍然恪守着军队纪律,没有做出任何不适当的举动,关键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大论的率领下,必定能够击败这支唐人偏师,收复逻些城,进而恢复吐蕃王朝。

但是眼下他们经过安西军多轮的折磨,他们的心态已经开始失衡,他们内心一直压制的焦虑被激发出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怀疑,这一战他们可能会败,他们跟随大论作战,但是大论可能无法带领他们取得胜利。

毕竟,大论不是第一次败给这支唐人偏师了。

随着吐蕃大军突进的中军精锐遭遇伤亡,这支中军精锐的各级将领纷纷发出怒吼,他们怒不可遏地继续朝唐军追击而去。

按照吐蕃军队的军纪,这支中军作为军队的核心中军部分,是不能离开中军大旗而作战的,这些吐蕃将领的行动普遍是违反了噶尔钦陵制定的军纪,对此,他们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仍然这么做了,首先是因为方才噶尔钦陵给他们的军令是突击,截击敌军,那么他们执行军令继续进行截击,这是能说个半通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吐蕃将领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心理,他们耐不住怒火,不想再受军令的制约,他们认为唐军不过区区数千人,如何能任由这区区人马在这里耀武扬威?任他们不断侵扰,不断消耗吐蕃大军?再给唐军这般侵扰下去,军队还有何胜算?

不如他们果断出手进攻,还能打开新的局面。

而且他们这支庞大的军队,光是他们中军精锐就有万余人马,怎么敌不过这支唐军?为何要一再忍耐退缩?忍受着唐人这样的扰乱?

而且在众吐蕃将领和老兵军士看来,唐人的骑兵军团做出疾速的转弯,这是非常损耗唐人骑兵团的奔驰速度的,眼下这支唐人骑兵在极快的调转方向之下,速度明显减缓,特别是后续冲前来的大军面临快速的转弯,显得有些踉跄,已经难以维持原本的奔驰速度。

所以在众吐蕃将领和老兵看来,他们此时往前突进,是能够追击乃至截住这支唐人骑兵团地。

随着众吐蕃将领的带动,半数的吐蕃中军精锐继续怒吼着向前突进。

另外半数的吐蕃中军精锐正在犹豫,但他们看着另外半数的弟兄们已经向着唐军冲去,他们听见大军的怒吼,他们心中普遍存有的怨愤也纷纷爆发出来,他们跟着前冲的弟兄向唐军追击而去。

于是上前截击的吐蕃中军精锐大军没有收住去势,他们继续汹涌地冲向安西军。

噶尔钦陵留在中军之中,他身处的中军大旗已经变成大军的后方,因为他的主力中军已经脱离了中军大旗,顾自冲向敌军。

噶尔钦陵原本还在后悔不该在一时的冲动之下做出冲前截击的指令,这样的举动可能造成军队的混乱。

果不其然,吐蕃大军已经受不住阵型,大军失去了定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军纪的恪守。

噶尔钦陵看着大军冲向安西军,他的手紧紧的抓着缰绳,他那苍老但凌厉的眼睛射出掩饰不住的焦虑的怒火。

噶尔钦陵身边的副将看着大军如此的态势,他紧张道:大论!速速下令,稳住局面!

噶尔钦陵沉默着,紧紧地咬着牙。

副将更加焦急,喊道:大论!这般乱象,再不遏制就来不及了!

噶尔钦陵仍然沉默,他在思索,或者说,他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何尝不知道这个局面如果不马上遏制,会酿成更大的恶果,但是就算下军令遏制了又如何?

真遏制得住吗?

唐人有句话,叫兵败如山倒。

这里面有一个意思,就是军队的动向如同潮水涌动,如同高山倾倒,是有一个强烈的去势的。

一旦去势形成,是很难遏制住的。

为将帅者,最重要的是掌握住这个去势,避免让军队进入一个不好的势头中,不然一旦去势形成,将领是掌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