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钦陵这辈子身经百战,指挥过吞并吐谷浑的灭国级大战,也击败过薛仁贵等大唐名将,他从未曾打过这般憋屈的战争,他率领着绝对优势的兵力,硬生生给看似弱小的敌军逼到悬崖边上了。
眼下的局势对于噶尔钦陵来说又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眼下的吐蕃大军已经显出混乱的迹象,他的中军已经有一半脱离他的掌控,除他中军之外的两万军队更是大半已经难以被他的军令号令。
更棘手的是这非中军的两万军队,这些人马原本被他作为雁形阵的两翼派去南边围剿安西军,眼下这两万人马正从南边冲上来,这批人马的情绪比噶尔钦陵中军的将士更加恶劣,他们已经忍受不住安西军的挑衅。
对于南边这两万人马的心态,噶尔钦陵是能够理解也能够预料的,毕竟连他也已经被安西军折腾得怒火中烧,他手下这些非嫡系将士必定更是愤恨难耐,他们更加是不会听从噶尔钦陵的命令的。
局面就要稳不住了。
而且噶尔钦陵面对的是老辣如安西军这样的军队,他如果稳不住军队,军队陷入乱局之中,那是无异于将大军如同肥肉送上安西军的狼口。
噶尔钦陵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悬崖边上。
已经是绝境了。
即是绝境了,噶尔钦陵能做的选择倒是简单了。
唐人还有一个词,叫背水一战。
噶尔钦陵只能一搏了。
他束紧了胸甲,抽出长剑,喝道:诸君听令!平灭贼兵,光复帝国,就在今日!全军出击!随本将杀敌!
噶尔钦陵喝罢,他策马而上,做出亲自出击的架势。
噶尔钦陵的亲卫军团听见噶尔钦陵的号令,他们顿时士气大振,大论的号令正是符合此时军中各级将士的所想,他们都已经憋不住了,都渴望与唐军一决生死,特别是噶尔钦陵千人之众的亲卫军团,更是愤恨难耐,他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是这支大军中最忠诚于吐蕃王朝的人,他们恨不得拿一命与唐人换一命。
噶尔钦陵的众亲卫立即整理阵型,随着噶尔钦陵拍马而上,噶尔钦陵的千人亲卫大军跟随大论冲去,冲向北边安西军的方向。
在噶尔钦陵的亲自带动之下,整支吐蕃大军更是士气大振,原本已经擅自前冲的中军大军立即回归了噶尔钦陵的号令,他们眼看噶尔钦陵身先士卒地冲向敌军,他们纷纷怒吼着跟随主帅向敌军冲去。
噶尔钦陵的这个决断使得大军重新回到他的掌握之中,他顺应了大军的势头,大军自然听从他的号令,当然大军的势头和心态不一定是对的,任由兵势蔓延,往往会带来非常糟糕的后果。
但是对噶尔钦陵来说局面已经濒临失控,他如果不及时重新掌握住军队,局面只会更糟,而眼下他要重新掌握住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身先士卒,顺应军队的士气所向。
如此重新收拢人心,重新起到带动作用,利用军队的冲劲,才有可能取得胜机。
至于军队会陷入混乱?眼下的局面军队的混乱恐怕已经不可避免,乱就乱吧,这已经没有办法,只能全力一搏以求胜机。
所以噶尔钦陵已经豁出去了,付出再多的牺牲,也得拿下这一战。
此时薛绍正率领安西军疾奔向北面,众安西军的将士看着后面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吐蕃人,他们都惊出冷汗,他们感到惊诧的不是吐蕃人的人数,毕竟他们知道吐蕃大军的人数优势,他们惊诧的是吐蕃人的士气,还有那种誓死要击破他们的决心。
显然,他们已经在吐蕃人心中种下深仇大恨,这些吐蕃将士恨不得将他们剥皮啖肉。
这样的仇恨安西军倒是没有的,毕竟他们是入侵者,但众安西军将士不难理解众吐蕃将士的恨意。
在这样的仇恨和士气的推动之下,这些吐蕃人恨不得与他们死战到底,不吝于与他们以命换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被吐蕃人逮到,陷入吐蕃大军的围攻,那安西军有三头六臂也逃脱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