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升起之际,薛绍率领安西军向西面出发,如同薛绍此前的谋划,安西军军容严整,将士们的行进有条不紊,军队缓缓地向娘池河谷的山口行军而去。
娘池河谷内依然是一片混乱。
一夜过去,噶尔钦陵没有现身,没有站出来维持对吐蕃军队的控制,众吐蕃军人搜索、猜测着噶尔钦陵的去向,当众吐蕃军队的将领得不到噶尔钦陵的命令,他们开始搜寻噶尔钦陵的下落,但是他们仍然没能找到噶尔钦陵的下落,他们怀疑噶尔钦陵是被唐军击溃了,或者遭遇不测。
这支吐蕃大军是噶尔钦陵从各方调集军力组成的,半数是噶尔钦陵的嫡系军队,另外半数是从其他部族、势力处调集的噶尔钦陵的非嫡系军队。
非噶尔钦陵嫡系的那部分军队猜测噶尔钦陵可能遭遇不测,可能是被唐军杀了,也可能被唐军擒获,他们一见形势如此,他们迅速地溃散,毕竟他们并非真心全力为噶尔钦陵卖命,他们只是图谋着可能得到的利益,或者冲着噶尔钦陵承诺的给他们的好处,他们才聚集在这里,如今噶尔钦陵即是不在了,这支军队也就散了,他们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好,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也好,他们都不能在这里久留。
于是,这半数非噶尔钦陵嫡系的军队到第二天天亮之际已经大部分撤出娘池河谷,他们部分返回自己的驻地,部分则仍在附近盘踞,寻找着浑水摸鱼的机会,他们自是观察着安西军的动向,试图对安西军实施偷袭。
另外半数属于噶尔钦陵嫡系的军队也在迅速分化。
噶尔钦陵不在,噶尔钦陵的亲卫军团,还有亲卫军团的将领纷纷站出来试图主持大局,他们是噶尔家的人,是噶尔钦陵最亲信的人,在他们的理解中,噶尔钦陵不在了,自是应该由他们来主持局面。
噶尔钦陵的亲卫将领和军团有近万人,他们具备最强的实力,但是军队中的其他力量并不买他们的账。
虽然三万军队都属于噶尔钦陵嫡系,但是另外两万非亲卫的军队不会听从噶尔钦陵的亲卫军团的号令,在这两万非亲卫军队看来,他们的地位与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的地位是同等的,如果噶尔钦陵在,他们自是遵从元帅的号令,但噶尔钦陵不在,他们没必要听从军队中其他将领的命令。
所以那两万非亲卫的军队脱离了控制,各自形成派系,大的派系达数千人之众,小的派系则数百人,他们各擅其事,开始各自为营。
所以在噶尔钦陵消失的一夜之间,失去首脑的吐蕃军队迅速分化,此时这支原本试图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收复逻些城的大军一夜之间分裂成大大小小十数支力量。
薛绍和王海宾率领安西军西出娘池河谷,他们看着娘池河谷内的乱象,只见吐蕃军队的大营昨夜已经被安西军一把大火烧成半片灰烬,各路吐蕃军队四处流散,有些规模大一些的军队聚集成一团,但也显得组织混乱,大部分的军队更是看不清组织,像是一群流寇在四处流窜。
薛绍和王海宾率领安西军缓缓行进,骑兵军团的队列严整。
不少吐蕃军队看见安西军的行动,但是他们没有上前进犯,毕竟昨夜一战,吐蕃大军已经被安西军打得士气大丧,眼下他们兵力没有凝聚,分散成各支散兵,再加上他们经过一夜鏖战,也是元气大伤,眼下他们自是没有继续与安西军作战的勇气。
薛绍和王海宾领兵继续前行,他们表面上镇定,但心下仍是不免紧张,如果眼下吐蕃人有能够凝聚兵力的人物站出来,号召吐蕃大军对他们进行截击,他们是会感到很棘手的。
王海宾压着声音对薛绍说道:大都护,退出这片河谷之后,我们还得加紧行军,吐蕃人依然人多势众,我们不可大意。
薛绍的目光看向南边,那里是一营阵容庞大的军团,那正是那一万噶尔钦陵的亲卫军团。
薛绍感到最忧虑的,就是噶尔钦陵的一万亲卫军团依然聚集在一起,这支力量如果有所行动,这是一个最大的威胁。
薛绍在靠近噶尔钦陵那一万精锐亲卫时,他观察这支军队的阵容,他发现这支军队的阵容并不严整,军队内部明显分化成了不同的阵营。
薛绍向王海宾问道:噶尔钦陵的亲卫主力动向?斥候可有回报?
王海宾回道:禀大都护,噶尔钦陵的主力万余人,眼下仍是聚成一块,但是噶尔钦陵的亲卫兵团一共有四名将领,这四名将领势力相当,大概率上,他们不会团结一心。
薛绍笑笑,即是一万人的军队中有四名平级的副将,主将一旦消失,这四名副将必定是不会相互配合的,如此一来,噶尔钦陵这一万亲卫精锐在目前也不足为惧。
事实上,此时原本实力最强的这一万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也开始分化。
噶尔钦陵安排四名将领分掌军队的目的是让他们相互制衡,为的是便于自己控制军队,但噶尔钦陵没想到的是,他一旦不在,同时设有四名将领的情况下,军队是无法团结的。
这四名将领的团结维持了不到一夜,眼下四名将领已经开始各自分割势力,图谋着让自己掌握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