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8章 扩展大唐的商贸力量

薛绍带领着姚崇、宋璟、韦新田执行和看管着西域商贸管理的进展。

逻些城经过数个月的管控,秩序已经十分扎实。

于是,第一批前去西域建立秩序的安西军被调离逻些城,他们被调到焉耆城、龟兹城、疏勒城。

并在这里商贸重镇里面进行军屯。

同时,薛绍以安西大都护府的身份发布命令:

但凡唐人商旅,手持大唐官府所颁发之度牒,进入西域营商,一律免除商业税赋。

这条免除税赋的政策仅对唐人有效。

对于阿拉伯、粟特等外域商人,安西都护府仍然收取原定的赋税,甚至在原定的赋税之上,堵住了一些原本可以逃避赋税的漏洞。

也就是说,在西域营商的外域商人从此以后在大唐西域营商必须缴纳比此前更高的税赋。

这将使得大唐商人在西域营商具有比阿拉伯、粟特商人更大的优势。

这些优势在一开始不会太明显,但是随着商贸体量的增长,大唐商人对异域商人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随着安西都护府一系列措施的颁布,诸多从大唐境内西出玉门关,打算登上吐蕃高原,前往逻些城的大唐人民纷纷调转方向,转而前往焉耆、龟兹、疏勒等城市,转而进行贸易之事。

于是,在西域进行商贸之事的大唐人民的数量迅速增多。

华夏帝国素来重农抑商,对于商贸之事不重视,这导致华夏的商贸力量素来薄弱。

大唐虽说是华夏历史上最开放、最外向的朝代,但是哪怕是大唐一朝,在商贸上面,大唐子民依然说不上擅长,大唐的商贸势力更说不上强大。

所以大唐的商贸力量一直被中亚的阿拉伯、粟特商人压制。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

到宋朝的时候,阿拉伯商人的商贸势力已经径直侵入华夏帝国境内,乃至于泉州、扬州等大唐境内的商贸里面尽是阿拉伯人的势力。

薛绍不能让这个情况继续演化。

他要开创一个不同的大唐王朝,这个大唐王朝必须更加强盛,疆域要达到前所未有的辽阔。

而大唐王朝要更加强盛,就必须发展商业。

毕竟农业是帝国强盛的基础,要推动帝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实现帝国资源更便捷的交换,进而实现帝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而实现这些资源交换效率的提升的手段,就是商贸。

所以薛绍必须推动商贸的发展。

在逻些城着手推动西域商贸发展的两个月后,按照安西都护府统计的数据,到西域营商的唐人数量迅速提升,已经达到十万人之众。

而在安西都护府推进商贸发展之前,这个数字只有不足一万。

十万唐人商客,已经足以组成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了。

薛绍在逻些城每天关注着西域商贸的发展。

随着唐人在西域的商贸力量逐渐增长,他觉得是时候了。

薛绍在经略吐蕃高原一年之后,他离开逻些城,准备离开吐蕃高原,前往西域巡视商贸工作的进展。

薛绍将姚崇和宋璟留在逻些城镇守,他们都是得力的老将,从在岭南就跟随薛绍至今,有他们镇守逻些城,薛绍可以放心。

薛绍带上王海宾和韦新田,还有两千精锐兵马,走下吐蕃高原,前往西域。

因为安西都护府已经完全占领西域和吐蕃高原,他们这次离开吐蕃高原前往西域的路线要顺畅得多。

薛绍带领军队从吐蕃高原东线、也就是川蜀一带南下,进入西域。

他们首先抵达焉耆。

焉耆小城原本只有四万人口,但是随着安西都护府推进商贸,焉耆的人口迅速增长,如今已经达到十二万之众。

焉耆的城池也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城池的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

在城池的西边,是专供给唐人商旅使用的地界,唐人商旅已经在这里建立起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