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派到疏勒城的负责运输任务的精锐兵将和商队在安西城将钢筋水泥装载上四轮车,然后将这些建筑物资运往疏勒城。
在三天之后,第一批钢筋水泥运抵疏勒城。
薛绍亲自到城外检视这批新运抵的建筑材料。
只见这些钢筋水泥的品相都基本合格。
钢筋是粗钢,如果用于现代工业的话,肯定是属于品质不佳的钢材,但是对于用以钢筋水泥建筑方向的话,这些钢材的柔性、密度是足够的。
毕竟钢筋水泥建筑结构里面,钢筋的作用是作为水泥柱中承重力的主要支撑力,并不需要钢筋达到多好的品质。
至于水泥的质量,水泥的制造工艺原本就不复杂,安西城的工匠们经过长期的制造积累经验,他们制造出来的水泥的品质已经和薛绍前世现代社会的水泥品质相差无几。
薛绍看着钢筋水泥运抵,他立即下令,全部劳动力着手建造新的外围城墙。
王海宾早已在外围划定了城墙的范围。
于是,薛绍手下的精锐将士,加上两万名唐人商旅成员着手建造新城墙。
按照安西军将士传授的建造经验,唐人们先用垒石在地面上打出洞穴,手法类似打井。
这个时代没有工业机械,所以没法实现像薛绍前世现代社会那样打出多根承重柱。
薛绍在目前的条件限制之下,他在打地基的时候只能采用传统的打井的方式。
通过传统的打井的方式,能够在地面上打下十米深度以上的洞穴。
按照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要求,地基打桩的深度需要达到地表建筑的两倍深度以上。
但是这个深度要求是对于地面上有楼房等大型重量单位的要求。
薛绍眼下只是要在地面上建造城墙,城墙的重量并非前世房屋那般巨大的重量。
所以建造城墙打下的地基只需要达到和地表上建造的城墙一样的高度就可以。
也就是说,地表下面打下10米深度的地桩,那么地表上面就可以建造10米高度的城墙。
而且用打井技术打出来的地桩的直径比薛绍前世用机械打出来的地桩的直径大得多。
也就是说,用打井技术打出来的地桩非常大根,足够两个成年人环抱的大小。
所以按照薛绍的估计,建造这片新城墙,只需要打下八根地桩,这就足够支撑城墙的坚固度。
但是打八根地桩也是很不容易的。
按照打井技术把桩洞打下去之后,劳动者们需要将钢筋插进桩洞中,然后往里面灌注水泥和碎石。
同时,在地面上插上木板,构建成长条支撑柱的形态,让钢筋延伸到上面来。
然后在木板内灌注入水泥和碎石。
在建造工程的开展之下,整个疏勒城的外围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
两万唐人商客全部投入新城墙的建设中。
薛绍让安西城源源不断地运来粮食。
有充足的粮食补充,保障了艰苦的城墙建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些唐人商旅同心协力,可谓同心同德,共同艰苦奋斗。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一件大事,他们唐人的商贸势力在西域一直弱小,虽说西域被安西都护府掌控着,但是唐人商旅非但没有在这里获得足够的商贸空间,相反的,这里的商贸力量和商贸利益大部分被大食帝国的商人控制着。
这样的情况从大隋时代就已经持续着。
这对于大唐帝国来说,简直是一个羞辱。
唐人居然没法在自己控制的领地掌握商贸的主动权和优势?
这些唐人商旅大都是世代营商的商旅世家,他们对于这个情况更加是介意。
当然,他们身为商人自然是将商贸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对于这个情况最为不满的当然是他们的商贸利益被损害。
但是他们作为大唐帝国的子民,他们出于国家的荣誉感,依然对这个情况感到痛恨,他们希望能够从大食商帮的手中夺回唐人商帮对西域的控制权。
所以当他们看见安西大都护亲笔写的,号召唐人商旅前往疏勒城的告示之后,他们为了夺取唐人商帮在西域的利益蜂拥而来。
如今他们来到疏勒城,他们看着这座分明是安西都护府控制的城池,却满满当当地住着大食的商人,他们身为唐人的商旅居然连城门都不能进。
他们自然愤恨。
不管这些唐人商旅平素有多少竞争,多少矛盾,他们都有着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先齐心协力将这些大食商帮赶出疏勒城。
这些唐人商帮明白安西大都护的计策,他们知道安西大都护是谋划在疏勒城的城墙外再建一片城墙,以此大大扩展疏勒城的城池范围,这些扩张出来的范围,就是他们唐人商旅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