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8、第038章

想通了此节,安和再没有顾虑。她带着听雪听蓉,隔着屏风,让小太监帮忙传话,与悬赏召集来的船夫和渔民开了好几次头脑风暴大会。

这些水里讨生活的人们最初十分拘谨,在贵人传话鼓励下,慢慢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他们平时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干活,很少与这么多同行交流,谁不想安全更有保障呢?

打开了话匣子,大伙儿唧唧喳喳,碰撞出不少火花。从救生衣开始,讨论范围已经从船员的防护延伸到船只本身的防护了。

黄河沿岸有名的羊皮筏子被频频提起,见过的都说是实用的好物。安和急忙命人查询这种筏子的资料。

整张山羊皮或者牛皮,经过特殊的硝制与鞣制,刷油,暴晒等多种工序,头尾和四肢扎紧,用风箱充满了气,一个个“皮球”紧密排列在水曲柳木条制作的架子上,用麻绳绑紧。制作完成后,把架子翻过来,将“皮球”那一面放在水面上,就成了一个稳稳的筏子。

安和看着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感觉从中可以分解出救生衣,救生圈,船舶防撞球……她立刻又招募了一批木匠、皮匠,讲明要求,希望像搓绳子那样,用机械之力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力。

她自己也没有闲着,各种羊皮、牛皮、鹿皮、兔皮等等都是她的试验品。珍贵的狐皮、貂皮也没有逃过一劫。

各种皮料堆积在一处,尽管经过处理,也有一些腥膻的气味。听雪和听蓉都被熏得头晕眼花。

安和上辈子没少闻化工面料和涂料的怪味儿,真皮面料那点味道反而是一种清流。如今再次闻到,感觉甚至有些亲切,所以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主子真能吃苦!”两位助理小姐姐感佩不已。

味道更大的是桐油和鱼胶。安和试图用油纸伞的原理来加工棉布,这时候她才发觉这些原料味道刺鼻,自己应该先做出口罩来才是。

安和内心默默检讨,自己上辈子是服装工业末端的一只小工蚁,穿越到没有工业体系的时代,果然缺乏全局眼光啊!

需求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很快,一批棉布口罩和简易工作服就分发给所有招募而来的匠人。他们没想到贵人还会给他们改善工作条件,简直是活菩萨!顿时感激涕零,加倍卖力工作。

群策群力之下,效果立竿见影。匠人们很快试验出了密闭性与柔韧性最好的皮子种类,桐油与鱼胶的最佳配比,加工出了防水帆布,还改良了充气风箱。

安和完善了制作思路,一口气开发出包括船舶安全缆绳、船舶防撞球、救生绳、皮质救生衣、救生圈、防雨靴、防水帆布帐篷在内的一整套救生设备。

后续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各种配套产品的质量,如何批量生产,包装运输。安和不便插手,胤禛全盘接了过去。

试验材料的过程中,安和偶然将两种珍贵的丝绵和极品鱼胶配到一起,加工后的料子轻软柔韧,有一定弹性,难得的是耐磨损和刮刺,剪刀都不易划开。

她心中一动,试着用剪刀和锥子去划,去割,去刺,十几次之后,料子才开始破损。

在没有高密度聚乙烯的年代,用这种料子做成衣服,不就是原始的防刺服?

安和又做了几次,发现这种料子原料产量就少,加工配比复杂,成品率很低,基本不可能大量产出。

她将手头的材料全部投入进去,成品也只够做成两件均码的贴身里衣。简直成了韦爵爷的金丝甲了!

性价比太低,又只是开发救生衣过程中的副产品,安和将做好的两件“防刺服”交给胤禛,声明不是刀枪不入,只是有一定防刺效果,就要继续投入到开发改进新产品的工作中去。

胤禛却感动非常,细细叮嘱安和,将这种料子的制法记录下来,对外严格保密。他要进宫将制法与衣裳献与康熙。

康熙对防刺服十分感兴趣,让侍卫用匕首试了试,果然不能穿透。

“只做成了两件?看来果然难得。”康熙连连点头,“你很好,苏佳氏也很好。这制作方法朕收下了,自然会让内廷工匠去做。至于防刺服,一件回赐予你,一件给十三送去。希望你们兄弟都保重身子,为朕好好办差。”

“儿臣遵旨!谢皇阿玛赏赐!”

康熙心情大好,调侃道:“办差是要紧的,开枝散叶也是要紧的。朕赏了你,你也该对有功之人有所表示!”

胤禛脸色微红,笑着应是。

苏佳氏的救生装备开发得差不多了,的确应该好好庆祝和犒赏一番!

胤祥在福建水师呆了几个月,基本熟悉了舰船操作,并与基层官兵相处十分融洽。

他深感这次差事来对了,海天一色的景象他怎么也看不够,心境更加阔达,练功也大有进益。

海荣每天在船上船下跑得熟了,身板更加结实,性子也更加活泼。除了思念姐姐,他也更爱海上的生活。

这一日补给船到了,胤祥看过公函,接收了一百套救生设备,回到驻地写谢恩折子时,又收到胤禛的密信和一件防刺服。胤禛在信中叮嘱他安心工作,注意安全。

胤祥心中感激不已,叫来海荣,想将防刺服给他。

海荣小脸放光,骄傲地道:“我姐姐也给我寄了好几件衣裳,说穿着都不怕风浪了!这件明显是给大人穿的,我才不要!”说完咚咚咚跑走试救生衣去了。

几个月之内,各地水军衙门、重要河津渡口都领到了救生装备。各地官员们上折谢恩,歌功颂德不绝,内心真正重视的却不多。

转眼间到了康熙四十六年,从春末开始,黄淮地区就大雨连绵。传统汛期还未到,黄河沿岸就有数个关口频繁涨水。

当地官员并未提高警惕,还以为靳辅留下的治水工程坚不可摧。他们没有实地勘察和检修,不知道原本的防水堤坝经过十多年的冲刷,已经多处破损。

进入八月,比往年更加凶猛的暴雨倾盆而下,三日之内,黄河水位高涨,各地纷纷曝出险情。

十日之内,苏北、皖北多处决堤,徐州、宿迁等地百姓大批流亡。各地衙门纷纷派出六百里加急向京师求救。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望皆水,耕种失业,泛滥弥漫,茫无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