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17 吓坏了(两章合一吧)

“我正好碰上吴新刚,听说你们在这里做生意,就跟着过来看看。”

“欢迎欢迎,请里边坐。”吴光荣一直拉着梁进仓一只手不放,往屋里让,一边走一边感慨:

“哎呀,你还想着过来看看我,我这心里热乎乎的。

想想咱们以前在木器厂一起干的时候,多好啊!”

对,梁进仓心说,对您老人家来说,以前木器厂的时候多好啊!

老吴不到六十岁的人,不敢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但是,“人到难处想亲朋”这句话用在他身上还是很恰当的。

当年的吴厂长意气风发,眼里放得下谁啊!

可是现在落魄至此,见了以前的故人,那是发自内心地亲热。

这让梁进仓想到了丰子恺的一篇短文《渐》。

“舞台上的如花的美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倾家荡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成奴隶,奴隶容易变成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

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成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此情此景,梁进仓觉得丰子恺的论调用在吴氏父子身上,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是在他们父子风光的当年,突然让他们来开一家小店。

这样累死累活地干,他们绝对不干。

要是让他们这让热情,甚至说谦卑地去接待自己,这样亲热地跟自己说话。

大概就是打死他们也做不到。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是水到渠成。

如果不是黄秋艳的不老实,弄得家宅不安,他们父子能靠着累死累活维持起一家人的生活。

那也“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了。

吴光荣父子手忙脚乱地收拾茶具,泡茶招待梁老板。

吴夫人听到动静,也从后边走出来。

她以前跟梁进仓不是很熟。

就是承包木器厂以后,梁进仓去厂里,打过两个照面。

也知道自己男人以前跟这个青年不睦。

所以吴夫人现在看到梁进仓,眼神还是有些闪烁。

梁进仓跟吴光荣很热烈地说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

虽然有些过节,但是现在说起来,那都是当笑话说了。

吴光荣现在比以前开朗多了,也豁达多了。

而且以前的一些事情,时候他也知道了事实的真相。

比方说当初苏厂长把吴光荣开除了,还是梁进仓力劝苏厂长,把吴厂长给叫回来的。

这些都是梁进仓以德报怨的例子。

吴光荣跟孙延成“天有二日”,共同当厂长的那段时间,孙延成把很多小梁对吴光荣的好都说了。

吴光荣对他也很感激。

这以后也不再跟梁进仓为敌。

但是现在说起往事,他故意板起脸来对梁老板说:“梁老板,当年在木器厂的事,我可是让你害得好苦啊!”

吴新刚在旁边连咳嗽带踩他爸的脚:“爸,怎么说话呢!”

“我说的是实话。”吴光荣认真地说:

“想当初要不是梁老板以德报怨,我肯定早早就别开除了。

那时候我在公社里还有点威信,干部们对我印象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