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五更天天色已经大亮,宏伟高楼上折射的刺眼日光伴着沉重古朴的钟声传到楼下井然有序的各位大人的身边。
朱红色的宫门缓缓打开,发出古老的呜咽声,身穿朝服的百官低垂着头穿过金水桥进入大殿,蔓延的沉默没有了往日的寒暄谄媚,让末尾的通政使司副使不由得心生疑惑,轻拉了一下身边大理寺少卿的衣袖,低声道,“莫不是大理寺又收到了什么弹劾的折子?快给我透透风!”
“要是真的是这样那才好了呢!”
一旁沉默的大理寺少卿轻嗤一声,看他依旧一脸好奇的模样,偷瞥了瞥四周,方才凑近副使耳边道,“听说是在外视察的太子殿下昨晚送回了一封奏折,还是快马加鞭送回来的!估计是出什么大事儿了,今天可要小心一点喽。”
“皇上驾到——”
刺耳的鸭公公嗓音响彻大殿,方才交头接耳的大理寺少卿与通政使司副使连忙垂头,百官皆扶衣叩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黄色的衣袍伴着皇帝大步的步伐化过冰冷的弧度,皇帝深邃不见波澜的面庞如今毫不掩饰地透着愠怒的气息,让安静的气氛添了几分紧张。
端坐在大殿上首的龙椅之上,皇帝方才开口,低沉的“平身”两字,声音不大却是响彻整个大殿,明显的向百官昭示着自己的不悦。
百官谢恩站起,视线略过上首的皇帝,不敢停留飞快的移眼,沉默。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高公公仿若没有感觉到殿下冷凝的气氛,如往日般扯着嗓音高喊。
“臣有事启奏!”站在文官之首的丞相跨出行列,沉声禀告。
“准。”
干净利落的一字没有表现出皇帝的喜怒,年近半百的丞相却是面不改色继续道,“一国储君处理朝廷政事最为紧要,现如今太子已出巡两月之余,而簪花小宴在即,各方人士涌入京都,护卫京城安宁方为第一要事,臣恳请皇上速请太子归朝商议簪花小宴事宜。”
听得丞相所言,百官心里虽赞同却因不知昨晚密折所言何事而面上不敢显露半分,尤其是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不显山水地看着下方百官,让百官摸不清皇帝的情绪时,沉默已经是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丞相身后一列的文官却是暗自抹了一把冷汗,就怕丞相提及太子之后踩中地雷,虽看着丞相宠辱不惊的模样,心里稍稍放松,却是依旧不敢多言。
大殿之上一片沉默,就在百官忍不住想要看上首之人一眼时,便听到了那人辨不出喜怒的声音。
“的确,太子也确实该归来了!”赞同的语气带着难言的低沉,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低气压,让人喘不过气来。
“太子到了何处了?”皇帝伸手轻点腿间,不经意问道。
“回皇上,太子昨日已到沧州境内,照行程不出三日便可抵达京城。”户部尚书踏出行列回禀道。
“今年各方赋税都上缴完毕了吗?”话猛地一转,皇帝淡声问道。
“各方赋税都已上缴,如往年一般,不少地方上缴数额超过朝廷征收额度,其中沧州依旧是各地之首。”前后不着边际的话题,让户部尚书摸不着头脑,却也如实回答,语气中甚至带着些许的满意。
“嗯!”皇帝听言点了点头,看不出喜怒,“可有如往年一般,将多出的粮食都发还给各地百姓?”
户部尚书闻言,心里一紧,连忙回道,“今年多余粮食已经下发至各县城。”
“好!好!”上首的赞叹让户部尚书暗松口气,正惶恐圣心难测间,没有注意到皇帝猛然阴沉的脸色,一本奏折凌空飞来,狠狠的砸在了他的面上,让户部尚书一瞬间呆住,不明所以。
“给朕好好看看,这就是你说的已将粮食归还给百姓!”猛然一声大喝,让百官惊了惊,而户部尚书更是心尖儿骤紧,手忙脚乱地翻开奏折,一目十行的扫视而去,越往下看脸色越白,直到最后面无血色。
“太子归途路过沧州,数名百姓以身拦轿,奉上血书鸣冤。太子转道沧州十县,有两县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以草根树皮为食。这就是你说的已经全数下发百姓?这就是连年满额缴税的富饶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