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在北非的战绩,用一年的时间就几乎暂时将盟军的部队赶出了北非,而德军当时在北非的装甲部队只有一些落后的轻型坦克而已。但现在站在李察面前的还是没有成熟的幼狐,最大的功绩是他脖子上的那枚蓝马克勋章,军衔还是一个小小的少尉。
不过李察绝不敢小看这位现在还不起眼的上尉,李察的那一套战法就是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这群人创立的,而自己只不过是个搬运工而已,谁知道他们在这个世界会不会再创立出什么比闪电战更高级的战法,德国现在可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给他们改革革新的空间。
今天是我第一天来贵校,或许我们可以先互相了解一下,我开个头,我的名字叫埃尔温aa约翰尼斯aa尤根aa隆美尔毕业于但泽皇家候补军官学校,获得过四次军功勋章,其中有一枚隆美尔摸了摸自己衣领处的蓝色和金色装饰的十字勋章,是皇帝陛下赐予我的蓝马克勋章。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按个介绍自己的身份,站在隆美尔身旁的翻译则挑选重要的信息介绍给隆美尔,这让李察非常不爽,轮到李察的时候,他还是用一口流利的德语介绍的自己,上尉阁下,我的名字叫罗科索夫斯基aa拉齐维乌,父亲官拜中将,现在就读于莫斯科高等陆军学院,非常高兴认识您。
隆美尔微笑着点了点头,回答道: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能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流利的母语,让我倍感荣幸。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俄国,在我的理解中,你们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对于战争的理解应该和我们德国人不相上下,只不过现在需要重新学习一些现代的战争战略。隆美尔侧身指了指黑板上用德语写的一串单词,军事理论。
隆美尔重新看向讲台下的学员们,说:现代战争,我们应该逐渐淘汰一些过时的战术,之前的我们迷信堑壕和庞大的人力,我们总认为一个坚固的防线和越来越大的火炮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但这已经违反了战争最基本的意义,谁能告诉我战争的基本意义是什么?
李察举了举手,在得到隆美尔的允许之后,站起身来,用俄语说道:战争的最基本目的,是运用任何手段粉碎和毁灭敌人的抵抗,同时战争是政治行为的延续,在战争中要不惜一切代价击溃敌人,绝对不能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对,这就是这样。隆美尔听完翻译点头说道,如果我们单纯的运用堑壕和敌人进行时间的消耗,那就不叫战争,那叫拼人力拼国力,等待敌人不断地动员兵力,不断地重新加固防线?那就是在让你手下的士兵送死。
你们的教官是旧战术的拥护者,至于你们选择听谁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举一个例子,在喀尔巴阡山的一次战役中,我率领我手下的军人,连续运动五十个小时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俘获将近五千名敌人,缴获了三十门火炮,但如果我们等待敌人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再一步步慢慢稳扎稳打,我们早就失去了作战的机会。
李察意识到,隆美尔的战术方法已经是自己带来的闪电战的原型,快速突破和机动防御是闪电战的精髓,只不过这些德国军官可能暂时没有意识到卡车和坦克这些装备的作用,就是不知道古德里安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按照帝制的传统尿性,可能并不会向第三帝国一样那么容易接受新思想。
但自己绝不能低估德国参谋部的实力,李察心想到,即使没有闪电战,传统容克贵族总参谋部对于重大军事行动尤其是集团军群级别作战的策划,是所有国家都无法企及的,就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面对着强大的盟军,但当盟军内部还在为了战绩和名誉争权夺利的时候,德国总参谋部还在集中力量进行着战争的策划,虽然后来小胡子为了独揽大权让总参谋部名存实亡,但所有人都看到了德国可怕的军事力量,一战胜利的德国获得更多时间可以发展国内生产和科学技术,这都是俄国暂时无法企及的。
至于隆美尔讲的那场战役,李察也再熟悉不过,著名的1114高地战役,虽然隆美尔得到了蓝马克斯勋章,但也从此和舍尔纳结下梁子,而隆美尔也只是为了和他争这场战斗到底是谁该获得这场战斗的最大功劳而已,第一次阅读这场战斗故事的时候,直接让隆美尔在李察心中的地位直线下降,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贵族军人,不应该这么的小肚鸡肠。
但其实李察最不担心的就是隆美尔将来可能指挥的部队,这位英勇的将军对一些细节,尤其是后勤的重视,让别人很容易就能抓到他的小辫子,李察甚至有自信在面对隆美尔的进攻时,自己只需要用简单的钳形战术就可以将他包围歼灭。
看着台上滔滔不绝的隆美尔,李察突然意识到什么,他是不是在国内受到了排挤?李察的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根据,一个德国的军官何必要给俄国人讲一些这么前卫的作战理念,李察可不相信德国人真的会绝对信任俄国人会一辈子当他们的狗。隆美尔作为武官,完全可以讲讲那些众人皆知的战术理念,草草了事就行了,这些行为只能让李察联想到排挤和愤愤不平这两个词。
综上所述,进攻才是未来最有效最有可能达成目的的战术方法,而如何进攻,如何在进攻中防御敌人的反扑则需要根据战场的情况进行判断。
隆美尔在黑板上画了个草图,这是一座山旁边是峡谷和茂密的树林,敌人占据了山头,如果是你正在指挥步兵纵队,你该如何安排进攻,你,起来回答。
隆美尔随便指了个学员,那个学员有些紧张,说的有些磕磕绊绊,但大概的意思是围而不打,困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