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会面之后,李察来到了租界使领馆的后花园中。在庫達攝夫的带领下领略花园之中的风光。
整个花园占地大约有五十多亩,并采用了西式花园和中式园林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据说设计师就是一位曾经留学法国的园林设计师,其家族本身就是中国的设计师世家。
在那个时代,中西结合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得到洋人的喜爱,当时他们并不能完全接受生活在完全的中式风格的环境之中,所以这种中西结合的设计师和物品应运而生。
走到一处四面通透的庭子,两人的脚步停了下来,庫達攝夫邀请李察暂时入座。
亭子的木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菜,但出乎李察意料的是,这些饭菜竟然都是中国菜品,而不是自己想象的俄式菜或者是大面上的西餐。
就李察所知,有不少的洋人是非常喜欢日式料理的,那种半生不熟或者是直接全生的口感更为洋人喜欢,就连自己现在都不介意半生的牛肉了。
庫達攝夫看出了李察的疑惑,于是便笑着解释道:我在这中国呆了将近六年之久,早就已经习惯了中国式的菜肴,尤其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花样百出的饭食的时候,就爱上了中国菜,现在再让我去吃咱们俄国菜恐怕是下不去口了啊。
又是一个被我大中华菜品吸引的老外,李察心里窃喜,但随即转念一想,自己现在不也是以一个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洋人身份展示在众人面前的么。
就座了之后,两人一边享用佳肴,一边交流了起来。
不知道公使阁下,有没有听说过吴佩孚,或者说有没有见过这么一号人物。李察将一块红烧肉送入嘴中以后问道。
自己回到了中国,那自然就把自己之前穿越之前的那些习惯重新拿了出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手拿着筷子夹菜一手拿着馒头便是其中最为中国化的表现。
这可把庫達攝夫给看呆了,想自己当年初来乍到,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筷子的使用,但自己面前的这位年轻的钦差大人,怎么干就好像是在中国生活了好多年的感觉呢。
不对,更应该说他就是个中国人无疑。但随即庫達攝夫就摇了摇头,发来的通告上就说明了钦差大臣就是一位叫做罗科索夫斯基的年轻人,还特地交代自己不要因为年龄的原因,就轻视对方。
而且对方还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世袭男爵,就从这一点来说,庫達攝夫第一见到李察就看了出来,那一套礼仪确实是贵族的无疑。
公使阁下?李察见庫達攝夫在那发呆便小声提醒道。
啊?啊,对不起阁下,我确实有听说过这位吴将军,而且听说了他不少的事迹,但是这位将军好像很不待见我们,至少有几次我曾经提到要将他都被他找各种理由打发了。
不出所料,对待洋人都是一个样子,那曹锟,曹总统呢,这个总见过吧。
庫達攝夫一拍大腿,那是当然,他们两个人可就是两个极端,一个热情待人,而另一个就是一个自作清高的粗人。
果然自己还是得先拜访一下曹锟,然后再考虑吴佩孚的事情,虽然吴佩孚是在历史上一位重要且实力相当雄厚的军阀,但在实际上曹锟才是民国政府的大总统。
即使是曹锟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找吴佩孚商量,但各国列强承认的是他曹锟而不是吴佩孚。
就从这一点来说,李察还是稍微放松了一些,至少没有因为一战的剧变,导致亚洲的历史走向也出现大的问题,这样,至少之前的一些历史信息在这里还可以通用。
那既然如此,就劳烦特使大人为我安排一下与曹锟大总统的会面吧,就以俄国钦差大臣的名义上报。
庫達攝夫想也没想就直接应了下来,还向李察保证,他绝对能在三天之内见到曹大总统。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慈禧正式下诏预备立宪,宣布仿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更定宫制。许多衙署修建了以西洋建筑为主的洋式官厅,以表示其改革的决心。但这些表面的改革并没有动摇清廷君主的实质,倒是在封建帝都增添了几处西洋建筑的风景,对改变北京的传统风貌,起了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末,为迎接德国皇太子来访,清外务部在这座几易其主的府邸上修建了外务部迎宾馆。设计者和工程承包者为美国人坚利逊。他在这里建筑了几座当时北京最豪华的西洋风格建筑,成为专门接待国宾的迎宾馆。坚利逊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20世纪初来华,在北京开设坚利逊洋行,1907年被清政府聘为外务部监理工程司和建筑师。
迎宾馆有两座大门风格迥异,西门为中式的衙署大门,而东门则是西洋风格。门左右各有两根略嫌粗短的花岗岩制爱奥尼双柱,上承檐部,门上是一圈高墙,上面做圆形拱顶,给人以坚固沉重之感。
院内主楼亦称东楼,1910年建成。
1911年,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府设在迎宾馆内。
清亡民国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迎宾馆又成了总统府。1912年8月孙中山抵京会晤袁世凯,为表示礼让,袁世凯把总统府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将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
在这里孙中山出席了军、政各界欢迎会,接见各国公使,也与袁世凯多次会晤。同年9月,孙中山南下,袁世凯将设在东堂子胡同的外交部迁到了石大人胡同中的迎宾馆。
而曹总统的办公地点自然也是在此。
欢迎李察的仪式十分隆重,在得到消息,俄国钦差大臣全权代表即将前来北京访问的时候,曹锟就已经开始准备相关的事宜,并且派出了那时候绝对的豪华阵容前往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