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3章

“一定是在你这个家伙的脑袋里。”乐琪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的点了一下图灵的右侧太阳穴,她是故意的,图灵的头好象也很软,难道没有头骨?

“猜的也不对。”图灵说道,“泥版需要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旦受潮,轻则字迹消失,重则泥版损毁;纸莎草书同样怕水,鲜艳的壁画,不好携带;龟甲和竹子,太重了,不好带。”

“不会结绳记事吧?”苏翎这方面的想象力真的很差,虽然他学过历史。

图灵又笑着摇了摇头,“跟我来吧!”

两人跟着图灵向前走了二十多米,道路向左侧一拐,苏翎一脚踏过去,只觉得身体一个踏空,却没有摔下,整个身体,已经悬到了半空中。

乐琪也是一声惊叫,她的身体也悬在半空中,不仅如此,轻轻用手往前一划,身体还划动起来。

“零重力吗?”乐琪问道,但她否定了这个答案,不是零重力,她的脚依旧踩在下方,只是身体浮在半空中。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竖井洞,光从四面八方照射过来,洞的墙壁上,被分割成上千块两百厘米高,一百厘米宽的石板,每一块石板上,都刻绘着一副图画。

乐琪用手在空中轻轻的扒了一下,用狗刨的资势向前游,她的身体已经游到一石板面前。

石板上,一个圆脸的男人,头戴金冠,站在一个平顶金字塔上,不怒自威的看着四周,从塔顶到塔身,到塔下,人民低着头,似乎在向他行礼。

“乌鲁克国王吉尔迦美什的加冕礼。”图灵说道,“他被称为神王,因此没有祭司给他戴上王冠,他是自己戴上王冠的,他据说拥有长生不老之身,不过最后还是死了。”

苏翎用双手向前扒着,往前划了几下,划到另一处石板上。

他面前的,是一个战争场面。左侧的士兵分成三排,第一排手持弩机,弩箭在空中飞行着,弩兵身后,是一排排马车,马车后面,是一排排步兵。

右侧的士兵,轻装骑兵和步兵混杂着,早已没有阵型。

“中国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使用战时动员令,举国之力,迎战赵国,终于在严整的军纪和战术之下,战胜了赵兵。”图灵飘到了苏翎的身边,“这一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苏翎点点头,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战争很多,有些是被夸大的,象淝水之战,前秦的符坚完全是自我毁灭式的攻击,这才让东晋走狗屎运赢了;但长平之战,秦的全国战争动员令加上军纪,是赢下长平之战的原因。

下侧的石板上,刻着两只帆式木质战船,两支战船间,搭起木板,一队戴着金属头盔的战士,从左侧的船上,踩着木板涌到右侧战舰上。

“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人在战船数量上少于迦太基人,他们决定把罗马式的陆战风格引到海战中,罗马人的战船一与迦太基人的战船接近,就会使用吊桥联接,让罗马士兵冲过吊桥。”

一夜未睡,当苏翎从一张张写满画满的稿纸中抬头时,桌子上的座钟已经指向了五点。

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精神上的亢奋让他仍旧没有困意,不禁感叹一句“年轻就是好啊”!

这个时间点了,也不想再睡,苏翎干脆洗漱一下,出去买早饭。

街头拐角那家早餐店的油条和豆腐脑儿,可是苏翎少年时的回忆,后来老城区改造搬迁,他就再也没吃到过那家美味。

在他出门时,父亲沈长鑫也起床了,沈长鑫一直都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认为早起可以让人的头脑在一天内保持一个最佳状态。

以前都是沈长鑫去买早餐,苏翎可没遗传到爱早起的习惯,他还是喜欢睡到自然醒。

“爸,今天我去买早饭吧。”

“好呀,那我跑完步直接回来。”

父子俩下楼分头而去,苏翎去街东头买早饭,沈长鑫一般都是跑到西边的公园转一圈。

下楼时,沈长鑫对苏翎说道:“子源,豆腐脑儿老规矩哈。”

苏翎一愣,然后立马点头,“好嘞,多放辣。”

他回头的那一刻真是一阵恍惚,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就算是前世他也很少买早饭,可总是在梦里听到这句话。

四五米宽的街道,苏翎家这边是七层楼房,隔街是一座座大院,小时候他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窗台上看大院里的人来人往,觉得那里的生活比楼房有意思多了。

后来长大了就不再看了,倒不是说他不喜欢那种生活了,而是知道了隐私,他总那么看人家不好。

转角处的电线杆,就像是少年时的地标,象征着他原以为触不可及的青春。

大街上行人寥寥,苏翎记得以前上学时这条街有很多人,现在是因为还不到点,只有早起的人和个别小商铺开门。

这个年代车还不多,大街上多的是自行车,偶尔一辆小轿车也让人觉得很新奇,不像十几年后上街除了看手机就是注意车。

走到早点摊,老板看到苏翎,热情地打招呼:“今天沈工怎么没来,把公子给派出来了。”

老板姓高,是晋西省云同人,几年前夫妻俩来到这岳东省烟城市,在这开起了早点摊,在一九九二年也算是早期的生意人。

搬迁后苏翎再没见过他们,不过听自己妻子林雪婷提过,夫妻俩搬迁后拿了拆迁款下海做生意,靠手艺开起了快餐店,越做越大,在市里开了几家连锁店。

苏翎回应道:“高师傅,今天起得早,出来活动活动,我老爸出去跑步了。”

“沈工这习惯好呀,健康的很,这些年我看就没变样,有毅力能坚持。”高师傅从油锅里夹出油条,吩咐媳妇装着豆腐脑儿。

一边说着:“不像我,一天到晚就在这面案周围转转,成不了气候。”

高师傅的妻子端着碗过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子,有着大骨架但是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给人一种坚强又温柔的感觉。

她笑着对自己老公说道:“你能跟人家沈工比呀,人家可是知识分子,这辈子能安稳过,你就知足吧。”

高师傅憨笑着:“知足,当然知足,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还有啥不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