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李傕主力覆没,周军收服了张济叔侄打到门口时,郭汜气都不够喘了。
早年他对周易的认识,仅仅是一个占山为王的逆贼而已,并且由于同行之间才是裸的仇恨的原因,曾是马贼头子的他还对周易颇有成见。
后来周易两头讨好,更让郭汜觉得这小子就是个怂货,靠着一点小聪明和下三滥的阴谋诡计立足,成不了大气候。
尽管后来洛阳保卫战一战成名,但终究是惨胜,并不能得到他的认可。
然而就在不久前,长安三巨头之首、曾经的大哥李傕,居然被全歼了主力,父子、侄子、外甥悉数阵亡。
郭汜只觉心中升腾起难以言说的恐惧。
他终于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河南尹、荡寇将军,绝不是浪得虚名。
但李应是真的浪的难受。
作为李傕一族唯一的幸存者,李应觉得形势并未到彻底败亡的一刻,相反,他们还有很大的胜算。
他劝说郭汜:我们现在仍有四万老兵,长安城外的周军不过万余。况且亡兄不久前还派遣了一军前往河东追赶皇帝。如果他们能够返回,与城内兵马两面夹击,周易必败!
冷静下来的郭汜经过短暂思考,非常赞同李应的提议。
但问题是如何将消息告诉现在河东的部队呢?那年头又没有无线电报。
有人会说信鸽。
可现实中的信鸽,绝不是某些动画或是影视剧所表现的那样,撒手一放,它就自己找收件人了,不论收件人在天涯海角,它总能完美完成任务。
事实上,信鸽基本都是单程的,它只会飞回自己巢穴的所在地,并不能从巢穴飞出去找人。
简单来说,就是河东的部队可以利用信鸽,告知长安城里郭汜、李应等人情况,但郭汜、李应无法利用信鸽,向身处河东正在移动的部队通知消息。
所以,出来吧,信使!
作为每一支部队都要有的工具人,信使往往干着最危险而又最累的活,他们经常需要冒着被人射死的危险,不眠不休好几个时辰,亡命般地赶路,一趟下来,腿都要断了。
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倚仗四条腿的牲畜,这样一来,取断腿而代之的痛苦,就会变成蛋碎或是痔疮。
所谓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小兵们只是战争碾子下的炮灰,他们的死亡只是数据,他们的面容注定无人铭记。
猛然回头,只看见将军和谋士们鲜活的面容,而无定河边的梦里人,他们质朴的脸上覆盖着的是永恒的迷雾。
作为工具人,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懒得编)。
郭军的信使来到大将军府,干站着半天,却没有接到任务。
原因在于,大字不识的郭汜和同样算是半个丈育的李应,因为不能胜任写信的工作,只好到处找识字的人帮他们。
可长安经历了兵乱,居然连个把会写字的人都难找。
费了好大的力气,他二人才将京兆尹张时请来,替他们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