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1章 巨炮显威

其实这帮炮兵如果不操作火炮,而是抄起家伙干仗,也是相当有战斗力的一支人马。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历史上首次规模庞大的炮兵协同齐射即将开始。

这时的宛城战场,恐怕是战争史上体验火药威力最直观和震撼的场所。

庞大的炮兵部队在前线足足占据了二十四里宽的位置。导火线也终于装入了易大力炮的火门。

齐射开始之际,天翻地覆,地动山摇,这是古人从未领教过的。

石弹发出致命的尖啸,将宛城巨大的石墙砸成碎屑,并慷慨地给附近军民带来绝望和死亡。对城墙薄弱地点的选择性射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时炮弹摧毁了整段的城墙,有时候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是一座塔楼,或一段胸墙ashash没有哪座城墙足够坚固,可以抵御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一位当时的目击者这样形容道。

世界围城战的景观从此改变ashash炮弹所经之处,宏伟的光武城墙分崩离析,守城者目睹此景,无不瞠目结舌,惊惶不知所措。

部分重型炮弹甚至穿越城墙,深入城区达六里左右,一些击毁了民居、集市,一些杀死了市民,一些坠入了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

在方圆十里的地界内都能感觉到强烈的震动,甚至远在内城中央的郡府,也不能幸免。

炮击对守军心理上的打击甚至更为剧烈和有效。

炮击的轰鸣,烟尘和震动,即使经验丰富的袁军和陷阵锐士。也感到恐慌。

对平民来说,这更似世界末日的征兆。四处是狼奔豕突的人群,妇女晕倒在街上,无助的市民只能聚集在寺庙,徒劳地期盼佛&菩萨的拯救。

机智的守军运用了各种方法减轻炮击的破坏。

一种手段是用泥浆和砖灰即时加固、修补受损的城墙,或者用羊毛等软物装填的袋子,甚至贵重的挂毯去填充塌陷的地段。

守军也试图用他们从洛阳偷来的部分火炮击毁敌人的炮兵阵地,然而周军的火炮防护严密,守军的反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更为糟糕的是,城墙和塔楼都被证明并不适合用作火炮的发射平台,因为它们都难以承当发射的后坐力及震动,这样勉强的发射,对城墙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敌军的炮火。

雪上加霜的是,守军最大的火炮很快又被摧毁。

袁军们由此恨不得能将为周易铸造巨炮的匠师碎尸万段。

然而无论如何,守军凄凉的处境,说明宛城光武城墙在围城战中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守城部队仍然在坚持着。随着部队伤亡的增大,周易开始感到焦躁。他决定集中炮火轰开一段城墙,发起总攻,以便快速解决战斗。

然而,操作巨炮极端费时费力。易大力炮一天最多只能发射七次。

火炮时常出现故障。夏季的雨水也使大炮在后坐力下经常从炮架上滑落至泥浆中。

大炮还容易出现炸膛事故。对易大力炮而言,每次发射都是考验。

开火时巨大的热量和冲击令并不纯净的金属炮管出现的细小但是危险的裂缝,以至于每次发射后炮兵都不得不用热油浸湿炮身从而避免冷空气扩大这些裂痕。

但这权宜之计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