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坐在家里,感觉就像在玩名将宝可梦一样,别提多美了。
然而现实却告诉他: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事。
首先便是乌角先生左慈表示了推辞,他自称闲云野鹤无意为官,能留在洛阳每天找不同的美女信徒玩玩双修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当幕僚,没有兴趣。
接着,是陆政这位原来的二姐头、郑葵死后的大姐头拒绝了邀请,她为人高冷不可攀,态度一向如此,也不说拒绝的原因,反正就是不当幕僚,拿她也没什么办法。
最后,最让周易受打击的是,桥瑁、鲍信二人,不但严词拒绝了加入幕府的邀请,还着重强调自己是汉臣,既然是汉臣就好好给朝廷当官,别整天搞那些有的没的。
周易收到了他俩的回应,简直气得脑袋冒烟。
“当初若不是我,桥瑁早就死在刘岱手上了,他居然敢拒绝我的好意?”
“主公稍安息怒,”董昭劝道,“也不想想当初就是桥瑁檄诏诸侯讨伐董卓的,他一心忠于汉室。主公对他有过救命之恩,但他也为主公效力多年,在他认为或许已经报完了恩情。何况桥公这样的人,绝不会因私废公。他不愿入幕府,也在情理之中。”
“那鲍信呢?”
“鲍信此人,年少时即有大志,他沉着刚毅而有谋略。同时与各世家大族均有交情。依我看,鲍信不是不愿意加入幕府,而是暂时不想。”
“公仁的意思是,等我军势力更大些,他才可能入幕府?”
董昭摇摇头:“也不一定,全凭他怎么看待形势。”
周易说:“那就是眼下没这个可能咯。也罢,他爱来不来,咱们凭现在有的人也够用了。他们三个不来,就从下面顺位补缺。”
周易一边说着,一边重新扫了遍名单,连自己在内,骠骑将军幕府大小管事一共三十五人,算不上偶像天团(以五大三粗的糙汉子居多),但也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看着这份名单,周易心生感慨,对董昭说:“公仁,你猜我现在在想什么?”
董昭摇头道:“属下猜不出来。”
周易道:“我自太原而来,在洛阳成名,二十三岁封大将军,开府建牙。这份经历,倒与某位出名的人物相似。”
“不知是哪位出名人物?”
“秦王李世民。”
“啊?”董昭哪里知道他讲的是哪位人物,李世民可比他们晚了四百多年。
周易意识到自己得意忘形,说漏了嘴,赶紧改口道:“是我们家乡的一位传说人物。总之,我想的是,既然我和传说人物的经历一一对应上了,那幕府的名字也需要改一改。”
董昭奇怪:“幕府的名字还需要改吗?”
周易说:“当然需要。提到幕府,没文化的人还以为是日本的,而光叫骠骑将军府也太没有牌面。应该起一个独具一格,威武霸气的名字。”
董昭说:“听主公的口气,倒像是已经想好了一样。”
“没错,”周易道,“我早已设想好了。”
“那叫什么呢?”
“天策。”
“天策?”董昭轻捻胡须,仔细品味起来。
周易又重复了一遍,道:“天策府,往后我们幕府就叫天策府,而我在朝中为骠骑将军,在天策府中,就叫天策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