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陷阵营将士得文鸳招手,瞬间汇聚到他身周。
这一百人,个个生得虎背熊腰,形貌粗犷。
单凭气势,便能让人为之胆寒。
此时,陷阵营中,更有二十几人身上绑着绳索,挂着铁勾,脚上穿着攀山有的钉靴。
这套装备,自然便是当日刘善让将作营连夜赶制出来,给北地王刘谌和诸葛尚打前站所用的攀山装备。
抗魏大战结束,刘善估摸着文鸳东去永安,可能用得上,便让刘谌和诸葛尚将那十几个攀山健将,连同这套装备,全部移交给了文鸳。
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见陷阵营收拾停当,文鸳便要和吾彦带着这一百号人,摸黑前往西陵峡口。
可这时,旁边的赵威却说话了:将军,你连日奋战,颇多辛苦,这等小关,便交给末将和吾将军吧。
赵威说完,一双眼睛无比坚定地望着文鸳。
而另一边的吾彦也道:赵将军所言有理,将军乃三军主将,一身干系两万儿郎,这等行险之举,还是让咱们来吧。
赵威这时也咧嘴一笑,嘿嘿道:将军杀敌无算,几个虾兵蟹将便留给我等嘛,也好让我们见见血,壮壮胆不是?
文鸳虽然嗜血,但见自己的左右副将一脸坚毅,满是渴望,只得抠抠脑门,笑道:既然二位这般说了,俺就不与你们抢食了吧。这峡口,便交给两位将军了。
吾彦和赵威恭然领命,带着一百陷阵营,离开大军,抹黑往那处小山包行去。
到了近处,吾彦和赵威才看清,这处山包,实质上是马鞍山的山脚余势,右侧便是奔流不息的江水。
而东去的官道,便是在山脚这处小山包下凿出的一个长有三四丈长的隧洞。
洞口不怎么宽敞,仅能容两三人并肩而进。
但是,此刻,这仅能两三人并行而进的洞口,吾彦和赵威也无法带着陷阵营进入。
原因无他,因为洞口正有一扇厚重的铁门将去路堵住。
操纵铁门的机关,乃是设置在隧洞里。
而在隧洞上方,隐隐可见有火光闪耀,也能听到偶尔发出的人声。
赵威和吾彦仔细打量了会儿,便猜想要打开这隧洞铁门,估计得要从山顶上绕到后面的隧洞才行。
于是,他们带着陷阵营一百将士偷摸到洞口,四下一摸,才发现高达七八丈的石壁竟和那铁门一样光滑无比。
如果按照正常的攀援手法,无人能够攀爬到山上。
如此必经之路上的如此精巧设计,别说文鸳有近两万兵马,就算是有百万大军,也难以轻以穿过此处。
真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处啊。
但是,赵威和吾彦探查完峭壁情况,却没有半点退缩之意。
因为他们身上带着皇帝陛下发明的攀援工具。
只要石壁上有些凹陷或细缝存在,便可借助那攀援工具轻松而上。
仔细计较了下,两人便让那二十几个攀山健将将一圈圈绳索背在身上,然后率先往上攀去。
这二十几人,在抗魏一战中,为罗宪大军偷渡阴平、反攻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对刘善发明的这些攀沿工具的用法彻底掌握。
一个个便如攀山的猴子,几下就窜上了石璧半腰,然后将一颗颗卡子嵌进石缝,连上绳索。
看着这二十几名攀岩健将在光滑的石壁上如履平地,赵威和吾彦及身后的八十名陷阵营将士顿时看得呆了。
皇帝陛下匠心独具,发明的这东西,虽然看似小小,却没想到有此神奇的作用。
就在众将士惊讶的目光中,二十几名攀岩健将已经悄悄咪咪地攀上了山顶。
接着,便是七八根绳索自山顶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