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承汉制,皇帝盛装出行,极有讲究。
仅仪仗而言,便有两类,一类是陈列仪仗,也叫队列仪仗,即手执仪仗的士兵整齐地排列起来,站在原地不动,执行护卫、警戒、迎宾、检阅等任务。
再一类是随行仪仗,也叫卤簿仪仗、护驾仪仗,皇帝陛下走到哪,仪仗便跟到哪。
汉朝又规定,皇帝出行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仗繁简各有不同。
比如等级最高的大驾为例,《汉官仪》记载,大驾车队由公卿引导,大将军随车护卫,掌管宫廷车马的太仆驾车,所属车辆多达八十一乘。
如果按照每乘四匹马计算,整个车队应有三百二十多匹马。
今日是面对蜀汉天下士子,即便刘善再不拘小节,也不得不讲求帝王仪制,盛装出行。
不过,从皇宫到天府广场,相距不过七八里,倒也没必要摆出大驾的仪仗,而是用了大小适中的法驾。
当龙辇刚出宫门,一众文武大臣在顶着一双熊猫眼的诸葛瞻的带领下,早已跪在道路两旁,齐声高呼:恭迎皇帝陛下,吾皇万安。
按照官职,现在的百官之首,当应是大司马姜维。
可惜这老臣经历青羊肆政变,虽然侥幸没死,但身子骨却虚弱已极。
若不是有刘善让郑隐不要命地给他喂长生丹、回元丹等保健特效药,恐怕他当日就会一命呜呼了。
现在好不容易抢救过来,身子股也在慢慢恢复,但想要下床行走,却是不太可能。
因而,今日皇帝法驾出行,姜维也只能卧床静养,无法带着百官随驾了。
刘善坐在华盖之中,对着众臣虚抬着手,温和道:众卿都起来吧,随孤去见见我大汉这些文人士子!
说完,龙辇继续前行,而一众臣子也各按班次,自觉跟在龙左右后方,快步而行。
行走之时,锣声震天。
城中百姓,也闻声而跪,以头触地。
当皇帝仪仗行至他们半里范围时,便山呼万岁,声遍满城。
七八里路程,行了不到半个时辰,便到了天府广场边缘。
有兼着钦天监的郑隐提前观星断雨,今日成都,暖阳高照,虽有微风,却也并不怎么寒冷。
因为有月旦评要举行,所以这暖日普照的天府广场半里之内,早已被荷甲执戈的御林军和虎贲营将士用重重人墙隔离起来。
御林军在外围三层,虎贲在里叠一层,总共有四层人墙。
城中成千上万的百姓,便隔着重重人墙,围在四周,往里张望。
从人群缝隙中,百姓们瞧得清楚,在御林军护围的场地里,密密麻麻摆列着万余张从未见到过的桌椅。
每套桌椅旁,都恭敬立着一人。
这些人,有的穿官服,有的着儒装,年龄有老有少。
老的有上七十岁的,少的,看面相恐怕不过十四五岁。
但无一例外,都有些文墨的,不似在外面看热闹的平民百姓苦哈哈。
看到没?看到没?那是俺家那小子,那是俺家那小子!
看稀奇的人群之中,自然有参加月旦评的亲眷。
好不容易从人缝中看到自家子侄气宇轩昂地站在里面,自然要大声嚷嚷,好教周周遭同行之人知晓,赚足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