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知道皇帝陛下是个风风火火不怎么拘礼节的性子,不再多礼,上前禀道:回陛下的话,大汉国营钢铁厂已然扩建完毕,都已投入生产了。
听到叶正这话,刘善心头微喜,立即与叶正一起,进往大匠堂,然后一路不停,直接杀往钢铁厂。
现在负责钢铁厂的,是一个叫王五的四旬汉子。
这王五本是铁匠出身,乃蜀汉造刀能手蒲元的关门弟子。
后来,诸葛武侯北伐,只有十四岁的他便从了军,加入了神刀营,耍得一手好刀法,很快便升作了都伯。
可惜,在一次冲阵时,不慎掉入陷阱,被木桩扎穿了腿,成了残废。
幸得被同伴及时救起,捡回一条小命。
但因为腿脚不再灵便,只能返回成都,重操旧业,以打铁为生。
毕竟是蒲元的关门弟子,掌握了精湛的钢铁淬火技术,手艺惊人,在蜀中铁匠行当颇有名声。
后来,刘善发动倾国一战,王五雄心未泯,毅然拖着一只残腿,应征加入了将作营。
叶正是个识大局、重人才的匠官,知道王五的本事,也迅速将他从普通铁匠拔擢起来,专管铁器生产制作。
难得的是,这王五不仅打得一手好铁、耍得一把好刀,还颇通文墨,颇有巧思,时不时能够造出比这个时代还要先进的铁器出来。
如今,刘善要对将作营改制,王五自然便被纳入了大匠堂,同时负责大汉国营钢铁厂。
刘善在叶正与王五等人的陪同下,还没走到钢铁厂,远远便见那座高炉正吐着浓浓的烟雾。
显然,今日的钢铁厂,已经在开炉生产了。
见此,刘善不由问王五道:现在,一天能产多少斤钢铁?
王五没有丝毫犹豫,脱口道:一天约莫能够产出三千斤左右的钢铁。
刘善闻言,微微点头。
虽然这个数据与后世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吨的产量没法相比,但在这个时代,一天能够产出三千斤钢铁,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有这样高产的钢铁产量,别说蜀中兵器不愁,那些农具,也定能重新使用上铁制的。
就在刘善暗自盘算时,叶正却又补充道:陛下,虽然单日产量有三千斤,但因为京城附近铁矿有限,所以咱们只能等铁矿收集到一定数量才开炉炼钢。算下来,大概五天左右会开炉一次。
叶正此话,瞬间便像一盆凉水,将刚刚还有些兴奋的刘善给浇醒了。
成都左近煤炭矿倒还不少,但却没什么大型铁矿。
虽然现在经过自己的精心指导,钢铁厂有了高炉,还用上了煤炭,但缺少铁矿,便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五天开一次炉,即便一次炼钢三千斤,平均到一天,也就五六百斤钢铁。
这个产量,与之前没有建立钢铁厂时,并无太大差距,依旧难以满足蜀汉对钢铁的迫切需求。
明白了制约钢铁产量的关键瓶颈,刘善又不由联想到,在南中,那处蕴含了惊人铁矿的地方。
看来,对那里的开发,应该尽快提上日程了。
只是,现在的形势,他还暂时无法他顾。
何况,那处地方,道路艰险,还是蛮荒之地。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前世,才被彻底开发出来,而迅速成为全国极为重要的钢铁基地。
以现在的条件,想要对那里进行开发,难度不是一般的大。